如今很多人都会出现胃方面的疾病,去医院做检查,结果显示为各种慢性胃炎,比如浅表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等。如果平时不注意,长期下去,很有可能会发展成胃癌。莫慌!下医院病理报告中的一些常见术语。
一、慢性浅表性胃炎
报告解读:在胃镜报告中,大家最多看到的,其实就是慢性浅表性胃炎。出现这个结果时,大可不必惊慌。这个结果提示,胃黏膜的浅层有炎症细胞的浸润,而深层的腺体没有明显的病变,绝大多数情况是可以治愈的。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
报告解读:报告结果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就要注意了,这种慢性胃炎是不可恢复的。除了炎症反应外,慢性萎缩性胃炎常伴有胃深层腺体的减少或者消失,出现这个结果,就需要消化科医生进行治疗了。
三、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
报告解读:简单来说,就是原本应该出现在小肠或结肠上的粘膜结构出现在了胃粘膜上,是机体的一种异常的增生。当见到报告中提示有肠上皮化生后,要进行进一步检查并定期复查。有研究表明,肠化的类型与范围,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
此外,还要配合检查下幽门螺旋杆菌(Hp)指标。当报告中出现Hp+时,就说明已有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Hp的感染与慢性胃炎、肠化及胃癌的发生有相关性,所以应及时遵医嘱进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
四、“异型增生”和“上皮内瘤变”
报告解读:异型增生,按腺体异型增生的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轻、中度异型增生归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重度异型增生及原位癌归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不同情况,处理方式不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为癌前病变,应定期复查随访,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处理。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应及时处理,现在对于早期胃癌的治疗方案已日趋成熟,可进行内镜ESD(粘膜下剥离术)或外科手术治疗等。
温馨提示:健康的生活作息、合理的饮食搭配、定期身体检查,都是预防胃炎变成胃癌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