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中医名为胃痞,胃脘痛,反酸,嘈杂。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其发病率居各种胃病之首,主要是胃粘膜上皮遇到各种致病因子,发生慢性持续性炎症性病变。
慢性胃炎的病因较复杂,其病位皆在于胃脘以下,始则与脾胃有关,继而损及肝、肾。其病机多由脾胃素虚,内外之邪乘而袭之,使脾之清阳不升,胃之浊阴不降所致。各种致病因素往往互相关系,病机有虚实之分,始之初起以实邪为主,外感六淫,情志郁结,或因食、气、痰、湿、热所致;久病则以虚为主,或虚实相兼,寒热错杂。 1.饮食所伤,由于过饮过饱,恣食生冷,酒食不节,损伤胃阳,影响脾胃的受纳升降,遂致气机紊乱,脾胃不和。 2.情志失和,如多思则气结,暴怒则气上,悲忧则气郁,惊恐则气乱。气机逆乱,升降不利则见胃脘痞满不舒。 3.痰湿中阻,多因脾胃失健,不能运化水湿,酿生痰浊,壅塞中焦,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为腹痛。 4.脾胃虚弱,平素脾胃不健,或年老体弱、中气久虚,或病中过用寒凉克伐之剂,重耗脾胃之气,或病后胃气未复,皆能导致胃纳呆纯,脾胃失健,胃脘痞满。 5.误治失治,伤寒表邪,误治失治,由表及里,影响脾胃;或五脏疾病,失于调治;或滥服药物,以致脾胃乃伤,升降失司。
西医认为主要是胃粘膜上皮遇到各种致病因子,发生慢性持续性炎症性病变。慢性胃炎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从急性胃炎演变而来。 2.鼻、口、咽喉部局部病灶的细菌及其毒素吞入胃内,长期对胃的刺激。 3.经常习惯地服用对胃粘膜有刺激性的烈酒,浓茶,咖啡,过烫(冷)等饮食。 4.过度吸烟。 5.长期服用对胃有刺激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等。 6.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十二指肠液包括胆汁经常返流入胃。 7.胃酸缺乏,使细菌易于在胃内繁殖。 8.营养不良,如长期缺乏蛋白质及维生素B族。 9.心力衰竭或门脉高压,使胃长期处于淤血和缺氧状态; 10.免疫因素,在某些萎缩性胃炎病例的血清中,可测得壁细胞抗体(PCA)和(或)内因子抗体(IFA)。 11.幽门螺旋菌( [肝胃不和]胃脘胀痛或痛串两胁。嗳气频繁。嘈杂泛酸。胃粘膜急性活动性炎症。胆汁返流。舌象脉象: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厚;脉弦。 [治则]舒肝理气 和胃解郁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沉香降气散加减。方中柴胡、芍药、川芎、香附疏肝解郁,陈皮、积壳、甘草理气和中,共奏理气止痛之功。后方中沉香、香附降气,砂仁、甘草和胃,川楝子,玄胡索疏肝止痛。
[脾胃虚弱](包括虚寒)胃脘隐痛,胃痛喜按喜暖,食后胀闷痞满,纳呆少食,便溏腹泻,乏力四肢酸软。胃粘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粘液稀薄而多,胃酸偏低。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有齿痕,脉沉细。 [治则]温中健脾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合黄芪建中汤加减。前方中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为四君子汤健脾;陈皮、木香、砂仁和胃降逆。后方中黄芪益气补中;白芍、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为小建中汤。温中散寒缓急止痛,适用于脾胃虚弱,而兼有中焦生寒、四肢不温、泛吐清水、喜温喜按,进食可缓者。
[肝郁胃热]嘈杂、泛酸,胃脘灼痛,恶心泛呕,口臭口渴,口苦心烦,胃脘灼热胀痛,口苦,尿黄,脘腹痞闷,渴不欲饮。胃粘膜急性、活动性炎症、充血糜烂明显。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则]清泄郁热、和胃抑酸止痛 [方药]方选温胆汤合左金丸加味。前方中竹茹、枳实清热化痰;其中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生甘草)和胃化痰。左金丸中黄连、吴萸泄肝热。可加白螺丝壳、煅瓦楞等以抑酸止痛。 [胃阴不足]胃脘灼热疼痛,口干舌燥,大便干燥。胃粘膜片状红白相间,粘膜变薄。胃粘膜干燥,粘液少。胃酸偏低。舌象脉象: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脉细或弦细。 [治则]养阴益胃 [方药]方选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前方中北沙参、麦冬合养胃阴;生地、枸杞子滋肝养胃;当归养肝活血且有流通之性;川楝子疏肝理气,合当归则润养肠道,有疏通大便之功,后方内白芍、生甘草甘酸化阴、濡养胃液、缓急和营,有止痉的作用。
[胃络瘀血]胃脘痛有定处,不喜按。胃疼日久不愈,大便潜血阳性或黑血便。次要症候:胃粘膜充血肿胀,伴瘀斑或出血点。舌象脉象:舌质暗红,或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治则]活血化瘀止痛 [方药]方可选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大黄、生甘草。如偏血虚之瘀血,则方选调营敛肝饮加白芨、三七。如中虚偏寒,脾不统血,可选黄土汤加减。失笑散内五灵脂,生蒲黄行血散瘀止痛。丹参饮内含丹参、檀香、砂仁理气血和胃止痛。加大黄、生甘草可泻热止血。调营敛肝饮中当归、川芎、白芍、阿胶养血止血;枸杞子、五味子、酸枣仁、茯神柔肝敛肝;陈皮、木香、生姜和胃理气散瘀,煅海蛤壳软坚散结,制酸止痛。加三七、白芨化瘀止血护膜。黄土汤内含灶心黄土、白术、炮附子、炙甘草温阳健脾;阿胶、干地黄养阴滋阴;黄芩苦寒反佐。可加三七、花蕊石、白芨粉以化瘀收敛止血。
杨大夫ChineseMedicineMuseum为医者,必当先具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