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组
现代人生活、饮食紊乱及工作压力大以致罹患胃病的人愈来愈多,尤其是慢性胃炎,反复发作,不易痊愈,许多人常为此困扰不已。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胃病。男性多于女性,且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提高。大部分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进食后上腹不适、食欲减退、餐后饱胀、恶心、嗳气、反酸等。等。部分患者可有上腹隐痛症状,多与饮食有关,空腹时比较舒服,进食后会感到不适。常因进食冷、硬或辛辣等刺激食物而诱发疼痛,也可因寒冷或情绪不佳而加重症状。一、西医对慢性胃炎的认识和治疗1.病因:除少数患者从急性胃炎演变而成之外,大多数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理化因素:长期饮用烈酒、咖啡等刺激性饮料,食用过烫、生冷、粗硬、辛辣食物,大量吸烟以及损害胃黏膜的药物。
(2)生物因素:口咽部的细菌尤其是幽门螺杆菌的侵入感染,均可破坏胃黏膜而致病。
(3)胆汁反流: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可引起胆汁反流入胃,破坏胃黏膜屏障。
(4)中枢神经功能失调:大脑皮质功能紊乱则引起植物性神经功能失调,胃壁营养障碍,容易造成胃黏膜损坏。
(5)免疫因素
2.目前主要治疗手段是:
(1)消除病因:如戒烟酒;避免对胃有刺激的食物和药品;消除有关感染病灶等。
(2)对症处理:止痛;助消化;抗菌(针对幽门螺杆菌)。
二、中医对慢性胃炎的认识和治疗在中医临床上,慢性胃炎患者常诉以“心下痞满”,也常兼有胃痛。本病于中医病证学中将其归为“胃痞”、“胃脘痛”、“痞满”、“吞酸”、“嘈杂”、“纳呆”等范畴。1.古代中医对脾胃病的见解:
中医学历来重视脾胃,尊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治疗脾胃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从张仲景《伤寒论》的甘温建中及养阴存津;明末清初著名临床学家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的甘寒养胃;清代杰出温病学家吴鞠通《温病条辨》的清热化湿、甘淡实脾。无不与脾胃论治相关。
2.中医认为的病因有:
(1).饮食因素:饮食不节、烈酒、辛辣之品等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阻滞气机或郁久化热、热伤胃膜,胃失和降至痞满。
(2).情志因素:恼怒伤肝、肝木横逆、胃气受扰,或忧思伤脾、脾湿健运、胃失和降,乃作胃痞。
(3).感受邪气:饮食不节,湿或热之邪随口入,侵犯脾胃,运化失职,纳降受碍,气机不畅,胃失和降而痞满。
(4).脾胃虚弱:脾胃禀赋不足,或长期饮食不节,或年高体衰,脾胃虚弱,运化失司,过度劳作或过逸少动均可伤气,无以运转气机、水湿,致气滞、湿阻、血瘀,胃失和降。
3.病机:
其基本病机主要是脾胃不和,气机升降失常,寒热虚实错杂。病位在胃,与肝脾两脏关系密切。病变初起以湿热阻滞、气郁不畅为主,久则脾胃气阴受损,或脾气虚弱或胃阴损伤,进一步发展可因气不行血,或阴不荣络致胃络血瘀。
4.病症:
其主症是胃脘满闷,嘈杂不舒,或兼胀痛、或兼隐痛、或兼灼痛,口中干苦黏腻不爽,食欲不振,时有嗳气、呃逆、恶心、欲呕、泛酸,大便不调,时干时稀,舌苔白或黄,或黄白相兼偏腻,脉象弦滑或弦细。具体可分为7类:
(1).脾胃虚弱型: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饥饱失常,使脾胃受伤而虚弱,表现为胃脘痞满胀痛、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倦怠乏力,治疗以健脾和胃。
(2).脾胃虚寒型:脾虚较重,脾阳不足,或贪食生冷,损伤脾阳,致阴寒内盛,表现为胃脘隐痛、喜得温按、饭后痛减、空腹痛重、四肢清冷,治以温脾暖胃,缓急止痛。(3).肝气犯胃型:情志不畅,郁怒伤肝,肝气犯胃,气机阻滞,升降失常,表现为胃胁胀痛、嗳气频繁、嗳气或排气后减轻,或伴有心烦、胸闷善太息、颈部憋闷、咽部有异物感等症状。治疗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4).肝火犯胃型:肝郁气滞,日久化火,肝火犯胃,致胃中灼痛、口苦、心烦易怒、大便干燥,治以清泻肝胃之火。
(5).胃阴亏虚型:肝火灼伤胃阴或嗜食辛辣,耗伤胃津,引起胃脘隐痛、知饥不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治疗以滋阴养胃。
(6).血瘀胃络型:肝郁气滞或脾气虚,日久使血行不畅,瘀停于胃,产生胃脘刺痛或割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舌质暗或有瘀暗斑点。可用失笑散活血化瘀止痛,配合温养胃气。
(7).寒热错杂型:既有口苦、口干、口臭、胃中灼热、想饮食冷物、大便干燥等胃热症状,又有胃部怕冷、进食冷饮食或胃部受寒后引起胃部不适、胃痛、胃胀等脾寒的症状,这一型临床最常见,治以平调寒热,消痞散结。
三、胃病患者日常生活注意事项1.每日应定时定量进餐,避免过饱或过饥,饮食以少吃多餐为佳。选择吃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选择易消化渣滓较少的食物。食用豆类、花生等硬果类都要煮至软烂,便于消化吸收,少吃粗糙和粗纤维多的食物,要求食物要精工细作,富含营养。
2.讲究烹调方法。宜选用的烹调方法为蒸、煮、焖、炖、烩。不宜选用煎、炸、熏、烤等烹调方法,因为用这些方法加工出的菜肴不易消化,身体很难吸收。
3.忌食饮烈性酒,其他酒类也应少饮或不饮,香烟、浓茶、咖啡、辣椒、芥末等刺激性强的调味品。不宜吃过甜、过咸、过浓、过冷、过热、过酸的汤类及菜肴,以防伤害胃黏膜。大量饮用碳酸饮料也会对胃黏膜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4.紧张、焦虑、恐惧的不良情绪在慢性胃炎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那些在工作中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的人,胃病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情绪可以影响食欲,情绪不佳时往往吃饭没有胃口,此时进食往往不易消化。
5.生活不规律,起居不定时或者过于劳累、睡眠不足也是慢性胃炎发病的原因之一,患者应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生活规律,制订一份作息时间表,并尽可能遵守执行。同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