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某,男,49岁,8月14日初诊。该患自诉于在北医某三院因胃痛做胃镜检查,怀疑“贲门癌”,翌晨做胃肠造影,诊断同上。医院先后做胃镜三次,未查得癌细胞,“拉网”亦无异常发现。但在北医某三院终按贲门癌做胃切除术,术中认为癌已转移,变胃全切术为部分切除术,切除三分之二,保留三分之一,术后病理报告为“嗜酸性细胞肉芽肿”。
11月因胃隐隐作痛复查胃镜:报告为浅表性胃炎,伴嗜酸性细胞浸润息肉(被视为癌前病变),大小为1.0×1.0厘米。
患者因在残留的三分之一胃中又出现息肉,心理压力很大,因自觉身体虚弱,不敢再做手术,欲求中医药治疗。余查之,病人面色光白无华,语声低微,续断无力,食少纳呆,胃中隐痛,食难用饱,饱则胃胀痛,畏冷食,晨起及餐后吐涎沫,大便稀溏,日1-2次,验其舌润而淡,脉弦滑无力。慢性胃炎并胃息肉;中医诊断:胃脘痛。脾胃虚寒。温补脾胃,兼以益气活血。健脾丸加味。党参18克,茯苓15克,炒白术15克,陈皮6克,木香6克(后下),砂仁6克(后下),焦三仙各10克,炒山药18克,草豆蔻9克,制九香虫6克,五灵脂10克,生蒲黄10克(布包),三棱6克,莪术9克,生黄芪18克,黄连3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温服之。忌烟、酒及生冷黏腻和难消化食物,不吃零食,嘱其保持良好心态。本例病人以健脾丸为主方,加减治之,病人胃脘痛胀明显减轻、食量有加,大便逐渐成形,日一次,面色转佳,自觉精神和体力均大有好转。服药77剂后于在医复查胃镜,所见原有息肉已从1.0厘米×10.0厘米减少为0.5厘米×0.5厘米。余仍以原方随症加减治疗,服药剂后在医复查胃镜,其息肉已消失,报告为“未见息肉,浅表性胃炎伴糜烂”。余仍以原方加减,共服药剂,复查胃镜,报告为“未见息肉,正常胃壁结构”,遂停药。该患于3个月后因工作去日本访问,在日本复查胃镜显示:“胃黏膜正常”。注: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需选用请咨询专业医师。(文章内容图片来源网络,侵删)肠胃道健康问题可免费咨询郭老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