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的日常调养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8%98%E4%BA%91%E6%B6%9B/21900249?fr=aladdin

古语云:“胃病三分治,七分养”,说明养的重要作用,治疗慢性胃炎更应如此。养即是调理、调整、调摄,主要包括饮食调理,精神调摄,药膳食养等方面进行个人调理。

(一)饮食调理

胃主受纳,吸收水谷中的精微并营养全身。饮食的调理在慢性胃炎的治疗和康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当的饮食会直接或间接导致疾病进展。

1、饮食有规律

胃的活动是有规律的,当进食不规律时,将破坏胃酸分泌的节律,从而削弱了胃黏膜的正常屏障作用,还使胃肠蠕动紊乱,消化功能受到抑制。因此要有规律地定时定量进食,以维持正常消化活动的节律。调整就餐时间,按时就餐,切忌过饥过饱或不吃早餐。

2、饮食当清淡

饮食清淡的要求是五味不宜太过,节制辛辣煎炒及肥甘厚味,这样可以减轻胃的负担。选择清淡饮食亦要以易消化为宜,某些患者荤腥不沾,完全素食,这样也是不对的,清淡饮食并不排除荤腥,如瘦肉、河鱼、蛋类等,完全素食也不应该,这样饮食不能满足机体的营养物质。我们要求患者荤素搭配,营养均衡,以不妨碍消化为原则。

3、宜少食多餐

一些慢性胃炎患者,消化能力较弱,稍多饮食就胃脘作胀,饱胀感,所以对于这些患者每次进食量不宜太多,每次进食八成饱为宜。在少量进食的基础上,可安排多餐,1日可进食4~5餐。多餐也有讲究,我们要注意做到规律性多餐,也就是每日定时进餐,避免过饥过饱,以免扰乱胃的分泌功能。晚餐不宜过饱,睡前应该避免进食,否则影响睡眠。

4、进食有讲究

进食宜细嚼慢咽,反对狼吞虎咽;饮食宜专心,反对三心二意;进食时宜心情愉悦,反对喜怒无常。进食前后需饮少量温开水,重视这些细节,可减轻胃肠负担,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

5、食后要保养

(1)食后切忌马上卧床。食后即卧,胃肠受压,加上病人本来就胃肠蠕动功能下降,致使食物不能正常下传,停滞胃中,加重病情。

(2)食后切忌剧烈活动。一般来讲,饭后应静坐半小时,以利于消化。静坐后可以缓行散步,剧烈运动绝对不能在饭后进行,如《寿世保元》所说:“食后常以手摩腹数百遍,仰面呵气数百口-----谓之消化。”

(3)饭后切忌洗澡。洗澡时体表血流量会增加,胃肠道的血流量便会相应减少,从而使消化功能减弱,引起消化不良。

(4)饭后不宜立即吃水果。饭后立即吃水果,水果就会被先前吃进的食物阻挡,使水果不能正常地消化,会引起腹胀、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5)饭后不宜喝浓茶。浓茶会冲淡胃液,影响食物的消化,另外茶叶中含有大量鞣酸,会与胃中的食物蛋白质结合在一起形成不易消化的沉淀物,影响蛋白质的吸收。茶叶还会妨碍铁元素的吸收。

(6)饭后不宜吸烟。饭后吸烟的危害比平时更大,这是由于进食后的消化道循环血液增多,致使烟中有害成分被大量吸收,损害肝脏、大脑以及心血管。

(7)食后切忌思考。有些老年患者食后即看报纸或者看书,这样也会影响消化功能。因为进食后,全身血液集中在胃肠,以增加胃肠消化酶的分泌,若此时思考、看书过多,则血液供应大脑,必定会影响胃肠的血液供给,对消化吸收不利。

6、饮食须均衡

慢性胃炎患者常有食欲不佳,特别是老年患者,消化功能减弱,一些患者又存在饮食偏好,若经常这样则可引起机体营养的失调,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早在《黄帝内经》中就特别强调五味调和的重要性,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7、进食的速度

胃炎病人特别禁忌暴饮暴食。进食过多过快,会损伤胃黏膜及其自我保护机制。吃饭时要养成细嚼慢咽的好习惯,应该彻底咀嚼食物,使磨碎的食物能和唾液、胃液充分混合,减少食物造成的损伤和刺激,保护有病的胃黏膜,同时有利于消化吸收。

8、控制饮食量

饮食要有规律,定时定量进食,以维持正常消化活动的节律。一般宜七分饱,过饱则胃易扩张增加胃酸分泌,过少则胃酸得不到充分中和。每个成年人每天分泌的胃液及胰液等都有一定的量,当暴饮暴食超过了机体所能承受的限度,就会导致胃、肠、胆、胰的功能失调,影响胃的正常蠕动及消化。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的论述。建议少量多餐、细嚼慢咽,如唐代王焘在《外台秘要》指出:“食欲得少而数,不欲顿而多,多即能消也”。饮食失节,主要使脾胃升降纳运功能受伤,破坏了消化功能,致气机阻滞,胃痛痞满诸症发作。故刘默在《证治百问》对脾胃失于健运的患者,要求:“毋使其过饱,宁频食而少。”并提出禁食疗法,强调在发病之时,“宁饥毋饱”,以减轻胃肠负担,使脾胃复健。少食可以养胃,尤其是晚餐要吃的少,如林氏阐明“凡是昼则阳盛,谷气易消,食可饱;暮则阴盛,谷气难化,食宜少”。他认为入暮则阴气越盛,阳气越弱,脾阳不运,则消化能力较弱,如果吃太多,必然导致食物积滞胃中,阻滞气机,出现胃胀胃痛等症状。

9、饮食的温度

胃对温度比较敏感,忽冷忽热对胃的刺激很大,进食寒凉则助湿伤脾阳,进食辛热则伤阴助胃火,故对于慢性胃炎患者而言,寒凉、辛热均当禁忌,而以温和饮食为宜。宜温指不可过食生冷瓜果,但也不能因为害怕吃凉食而过于进食热烫食物,这对食道和胃的损伤也很大。正如《黄帝内经》所云:“食饮者,热勿灼灼,寒勿沧沧。”而《脾胃论》也云:┉亦忌冷水及寒凉、淡渗之物及诸果,恐阳气不能生旺也,宜温食及薄滋味以助阳气”。

10、饮食的卫生

慢性胃炎的病人胃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减弱,平时要特别注意饮食卫生,尽量吃新鲜的食物,不要吃过夜、陈腐、腌制、熏制食品。如《诸病源候论》中指出:“凡诸肉脯,若为久故茅草屋漏所湿,则有大毒,食之三日,乃成暴症,不可治,亦有即杀人者。”当摄入大量的细菌或毒素时,易引起急性胃肠炎,加重病情。胃肠病常见的致病菌幽门螺杆菌,可以通过不洁的餐具、器具及食物进行传染。因此食物应烧熟煮透,水果等要洗净再吃,食物变质禁止食用,餐具及器具等要经常消毒。

11、食物的选择

慢性胃炎的病人,应以新鲜而富有营养的食物为宜,避免进食对胃黏膜有强烈刺激的食物或药品等。宜进食较丰富的蛋白质而较低脂肪的食物,如瘦肉、鱼虾、蛋类等。避免高脂肪食物,因为高脂肪食物、酒、糖类、巧克力会使括约肌松驰,造成回流,所以如果你有胃部灼热、反酸等症状,就应避免这些食物。饮食宜清淡,少吃肥甘厚味之品,中医讲淡味是养胃的,清淡素食既易于消化吸收,又利于疾病的恢复,而且可使人长寿。而肥甘厚味之品容易酿湿生痰,化浊生毒,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慢性胃炎患者消化功能较弱,平时应少吃或不吃芋头、地瓜、毛栗、土豆、粉条等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加重腹胀、嗳气等症状,可以多吃山药、山楂、扁豆、莲子等。还要忌食腌制食品及油炸烟熏类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及水果。腌制食品中含有较多的亚硝胺,长期食用,有导致癌变的危险。同时少吃辣椒、蒜,少饮浓茶、咖啡等刺激性的食物,这些食物能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黏膜损伤及不利于其修复。

12、控制烟酒

过量的吸烟、喝酒是诱发慢性胃炎的一个重要病因,据临床观察,嗜烟酒者,往往口干苦臭,苔腻,胃镜多有充血糜烂明显等炎症活动的表现,且发生癌变者相对增多。酒尤其是烈性酒,可损伤胃黏膜,导致胃黏膜水肿、糜烂、出血等;烟草中的尼古丁能溶解于唾液中,吞咽入胃后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能使胃酸分泌增多,从而进一步损害胃黏膜;烟草中的烟碱也会引起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从而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吸烟还可以使胃黏膜血管收缩,减少黏膜的血流量,从而影响胃的功能。所以一旦发现有慢性胃炎,就应戒烟戒酒。当然,我们平时就要注意,不可嗜好烟酒。

(二)情志调摄

精神的乐观和情志的舒畅在慢性胃炎的预防和调治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均有体会,在生气或者焦虑紧张的时候常常会出现胃痛胃胀、没有食欲、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症状。西医学研究表明,人们经常在兴奋和恼怒的状态下,胃液的分泌会大量的增加,过量的胃液中的胃酸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引起胃黏膜损伤。

中医将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为七情,七情的变化,是胃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过度的忧思、焦虑、紧张等,更容易损伤脾胃。古人即有“忧思伤脾”之说,忧思过度,可致脾胃气机郁结,脾不运化,胃不受纳,出现胃脘痞胀、不思饮食、恶心呕吐等;又因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导致胃痛、呕吐、呃逆、脘胀等,均可诱导或加重病情。因此,胃炎患者更应注意精神情志的调理,避免或减少忧虑、烦躁、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影响。当然并非一时的情志改变就会影响病情,往往是长时间的情志不畅或是强烈的精神刺激,才会导致疾病的复发或是加重。所以我们要长期保持乐观的心情,平衡心态,当出现情绪难以稳定时,可以适当的分散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冷静下来再说,或是多跟家人、朋友交流,适时倾吐自己的烦恼以保持心情舒畅。具体做法有不少,如漫游山水之间,登高临下,俯瞰大地,能使人胸襟开阔、豁达;而幽静恬谧的环境使人情绪安稳,心旷神怡;音乐歌舞也有产生感化人的精神的作用,如缓慢轻悠的旋律多具有宁心安神,消除紧张焦虑情绪,镇静催眠的功效,节奏明快的旋律多具有开畅胸怀,舒解郁闷的功效,其他如听琴、赏画、观花、养鱼、垂钓等,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活动,以愉悦情志,使气血流畅,生机活泼,从而有效的排遣消沉、沮丧、悲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

此外,慢性胃炎也常给患者带来精神负担及思想顾虑:一是对于慢性胃炎这个慢性病病程长、反复发作认识不足,急于求成,频繁检查,更换治疗方法,治疗不安心。对此类患者应进行有关慢性胃炎治疗方法、病情发展、预后等常识教育,使患者对本病有一个正确认识。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说明慢性病的治疗不可急于求成,所谓“欲速则不达”。二是谈“癌”色变,总想到慢性胃炎继续发展有演变成胃癌的可能,而不考虑好的结局。对此类患者应耐心疏导,告知患者本病经治疗是完全可以治愈的,癌变的可能仅有7%。况且中医治疗慢性胃炎已取得可喜的成果,应乐观对待疾病。三是认为本病是个慢性病,治与不治都一样,不坚持治疗,不认真治疗。对此类患者要告知其有病早治的道理。慢性疾病初期,病轻、病位浅、在经、在气,治疗较易,若不及时治疗,病久入络则治疗较难。慢性胃炎患者应尽可能减少各种刺激,增强患者的自控能力,心静则神安,神安则胃宁。在治疗患者“心病”时,医生要与患者建立新型的医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对患者耐心开导,以解除其矛盾与痛苦,使患者从苦闷的重压下解脱出来。《灵枢·师传》云:“告知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便,开之以其苦。”正如叶天士所说:“内伤情怀起病,务以宽怀解释。(《临证指南医案》)”只有这样,医生才能真正取得患者的配合,施方用药,方获显效。

(三)药膳食补

中医云:“药补不如食补”,故在日常生活中可根据病人不同的体质、症状进行辨证分型,选择适合自己证型的食物进行食疗,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食疗方。

1、寒邪犯胃

症状:畏寒喜暖,口不渴,喜热饮,胃脘部得温则舒而痛减,舌淡,苔薄白,脉沉弦紧。

(1)生姜红枣粥:生姜5片,红枣10枚,粳米g,,同煮为粥,早晚服用。功效:温中散寒。

(2)吴茱萸粥:吴茱萸3g,,生姜5片,粳米g,,红糖适量,先将吴茱萸煮烂,然后加入生姜、粳米、红糖煮粥,早晚服用。功效:温中散寒,止痛。

(3)暖胃粥:丁香5g,草豆蔻5g,肉桂5g,干姜5片,梗米g,先将丁香、草豆蔻、肉桂、干姜共为细末,与粳米同煮为粥,加白糖少许。功效:温中散寒,暖胃止痛。

2、饮食停滞

症状:胃脘部胀满,嗳气,口臭,食欲不振,舌淡红,苔薄黄,脉沉迟等。

(1)曲末粥:神曲15g,粳米g,,白糖适量,先将神曲捣碎,煎取药汁,与粳米同煮为粥(也可加谷芽、山楂适量与神曲同煎)。功效:消食导滞,调和脾胃。

(2)胡萝卜淮山药鸡内金汤:胡萝卜g,淮山药20g,鸡内金10g,红糖少许。胡萝卜、淮山药洗净切块与鸡内金同煮,半小时后加红糖少许,饮汤。功效:健脾助运,消食导滞。

3、肝气犯胃

症状:胃脘胀满,嗳气则舒,每因情志刺激而加重,舌苔薄白,脉沉弦。

(1)萝卜生姜粥:萝卜g,鲜姜1块,均切片加大米g煮粥食用。功效:疏肝理气和胃。

(2)佛手香橼粥:佛手1个,香橼1个,粳米g同煮,粥成后加人精盐、小茴香适量调味,早晚各1碗。功效:疏肝理气。

(3)砂蔻鱼汤:砂仁3g,豆蔻3g,河鲫鱼g。鲫鱼去鳞洗净,锅内放少量植物油稍煎,加料酒、水煮沸;加入砂仁、豆蔻煮熟,加调味料煮沸即可。功效:益脾开胃,行气宽中。

4、肝胃郁热

症状:胃脘胀闷不适,或胁肋胀痛,嗳气不畅,口苦,便溏或黏滞不爽,舌红苔白厚或黄腻,脉弦濡滑。

(1)麦冬栀子粥:桑叶10g,麦冬20g,栀子10g。加水煮汁,再用粳米g煮粥,粥成后加入药汁煮沸,凉后服用。功效:清热生津止渴。

(2)生芦根粥:新鲜芦根30g,竹茹20g,粳米g,生姜2片,取鲜芦根洗净后,切成小段,与竹茹同煎取汁,人粳米煮粥。粥欲熟时,加生姜稍煮即可。功效:生津止渴。

5、瘀血停滞

症状:胃脘刺痛拒按,痛有定处,固定不移,或如针刺刀割,甚者有呕血黑便,舌质紫暗,脉弦涩。

丹参饮:丹参15g,砂仁15g,蒲黄5g,黑米,丹参、砂仁、蒲黄煎汤取汁后加人黑米,粥成温服。功效:活血化瘀。

6、痰湿中阻

症状:胃腕痞满胀痛,纳少或泛吐痰诞,苔白腻,脉弦滑。

薏苡仁粥:薏苡仁60g,粳米g。将薏苡仁研碎同粳米一同煮粥,温食之。功效:健脾止痛。

7、胃阴亏虚

症状:胃脘灼热似痛不适,或隐痛似饥,饥不欲食,口干喜冷饮,五心烦热,夜寐不安,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1)沙参麦冬粥:北沙参50g,麦冬30g,加水煮汁,粳米g煮粥,粥成加入药汁煮沸,凉后食用。功效:养阴益胃生津。

(2)石斛麦冬粥:石斛25g,麦冬25g,天花粉12g加水煮汁,粳米煮粥,粥成后加入药汁煮沸,凉后服用。功效:滋阴益胃,清热生津。

(3)沙参银耳粥:沙参10g,银耳10g,梗米g,加水适量煮粥食之。功效:养胃生津。

(4)洋参石斛滋胃汤:西洋参10g,石斛10g,玉竹10g,淮山药10g,乌梅3枚,大枣6枚,共水煎。功效:滋阴健胃。

8、脾胃虚寒

症状:胃脘隐痛,食后加重,喜暖喜按,体倦乏力,纳差,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1)山药羊肉粥:羊肉25g,鲜山药g,煮烂入粳米g,加水适量煮粥食之,早晚各1碗。功效:温中散寒,健脾和胃。

(2)山药扁豆养胃粥:白扁豆15g,鲜山药30g,粳米50g,白糖适量。梗米做粥,加入山药,白扁豆煮熟,用白糖调味即可。功效:益气养阴,补益脾胃。

(3)豆蔻养胃粥:肉豆蔻5g,生姜2g,粳米50g。梗米洗净,加入肉豆蔻、生姜及适量的水煮成粥。功效:温中散寒。

(4)黄芪党参粥:黄芪、党参各50g,生姜5片,梗米g。先将黄芪、党参煮汁,再用粳米红枣煮粥,粥成后加入药汁,煮沸食用。功效:补气健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xingweiyanzl.com/mwfx/68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