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侵入性Hp检测试验包括尿素呼气试验(包括13C-尿素呼气试验和14C-尿素呼气试验)、粪便抗原试验和血清学试验。尿素呼气试验是最受推荐的方法,准确性相对较高,操作方便和不受Hp在胃内灶性分布影响等优点。但当检测值接近临界值(cut-offvalue)时,结果并不可靠,可间隔一段时间后再次检测或用其他方法检测。胃部分切除术后患者用该方法检测Hp准确性显著下降,可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和(或)组织学方法检测。基于单克隆抗体的粪便抗原试验可作为备选,检测Hp准确性与尿素呼气试验相似,在尿素呼气试验配合欠佳人员(儿童等)检测中具有优势。血清学试验检限于一些特定情况(消化性溃疡出血、胃MALT淋巴瘤和严重胃黏膜萎缩)测Hp抗体IgG,其阳性不一定是现症感染,不能用于根除治疗后复查,因此其临床应用受限。消化性溃疡出血、胃MALT淋巴瘤和胃黏膜严重萎缩等疾病患者存在Hp检测干扰因素或胃黏膜Hp菌量少,此时用其他方法检测可能会导致假阴性,而血清学试验则不受这些因素影响,阳性可视为现症感染。
、若患者无活组织检查(活检)禁忌,胃镜检查如需活检,推荐快速尿素酶试验作为Hp检测方法。最好从胃窦和胃体各取1块活检。不推荐快速尿素酶试验作为根除治疗后的评估试验。快速尿素酶试验具有快速、简便和准确性相对较高的优点,完成胃镜检查后不久就能得出Hp检测结果,阳性者即可行根除治疗。Hp在胃内呈灶性分布,多点活检可提高检测准确性。根除治疗后Hp密度降低,在胃内分布发生改变,易造成检测结果假阴性,因此不推荐用于根除治疗后Hp状态的评估。
3、因消化不良症状行胃镜检查无明显胃黏膜病变者也应行Hp检测,因为这些患者也可能有Hp感染。京都共识推荐,根除Hp是Hp阳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一线治疗。依据是部分有消化不良症状的Hp胃炎患者根除Hp后症状可获得长期缓解。慢性胃炎常规内镜诊断与组织学诊断符合率不高,诊断主要依据组织学检查。内镜检查观察胃黏膜未发现黏膜可见病变者不能排除存在Hp胃炎。美国胃肠病学会提出,这一情况下如果Hp状态未知,推荐常规活检行Hp检测。4、多数情况下,有经验的病理医师行胃黏膜常规染色(HE染色)即可作出Hp感染诊断。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而组织学检查未发现Hp时,可行特殊染色检查。慢性胃炎组织学诊断和分类的“悉尼系统(Sydneysystem)”包含了Hp这项观察指标,这一系统要求取5块组织(胃窦块、胃角1块和胃体块)行胃黏膜活检。基于这一标准,有经验的病理医师行胃黏膜常规染色(HE染色)即可作出有无Hp感染的诊断。活动性炎性反应的存在高度提示Hp感染,如常规组织学染色未发现Hp,可行特殊染色检查,包括Giemsa染色、Warthin-Starry银染色或免疫组化染色等,也可酌情行尿素呼气试验。5、如准备行Hp药物敏感试验,可采用培养或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培养诊断Hp感染特异性高,培养出的Hp菌株可用于药物敏感试验和细菌学研究。但培养有一定技术要求,敏感性偏低,因此不推荐单纯用于Hp感染的常规诊断。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用该技术检测Hp耐药基因突变预测耐药的方法已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6、常规内镜观察到的结节状胃炎(nodulargastritis)被认为高度提示Hp感染;放大内镜和窄带成像技术可观察到一些Hp感染的特殊征像,包括胃小凹和(或)汇集小静脉、上皮下毛细血管网等改变。但这些方法需要相应设备,检查医师需接受相关培训,其准确性和特异性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目前不推荐常规应用。7、抗菌药物、铋剂和某些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可抑制Hp生长,降低其活性,Hp检测前停用至少4周。PPI抑制胃酸分泌,显著提高胃内pH值,从而抑制Hp尿素酶活性,Hp检测前须停用至少周。用这些药物可显著影响基于尿素酶活性(快速尿素酶试验、尿素呼气试验)试验的Hp检出,造成假阴性。H受体拮抗剂对检测结果有轻微影响,抗酸剂则无影响。血清学试验检测Hp抗体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Hp基因不受应用这些药物的影响。8、鉴于目前Hp根除率正处下降趋势,以及未根除者仍存在发生严重疾病的风险,因此推荐所有患者均应在根除治疗后行Hp复查。
9、评估根除治疗后结果的最佳方法是尿素呼气试验,粪便抗原试验可作为备选。评估应在治疗完成后不少于4周进行。多数患者根除治疗后无需复查胃镜。参考文献:[1]王贵强,段钟平,王福生,庄辉,李太生,郑素军,赵鸿,侯金林,贾继东,徐小元,崔富强,魏来.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年版)[J].实用肝脏病杂志,00,3(01):9-3.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作为医学诊疗意见,如需治疗,医院就诊。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喜欢我,扫一扫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