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何为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指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临床上十分常见,随着年龄增长,萎缩性病变的发生逐渐升高。慢性胃炎与胃癌的关系以及根除幽门螺杆菌的作用、内镜和病理诊断等问题依然是诊治的重要部分。
01
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
京都共识指出,幽门螺杆菌胃炎无论有无症状、伴或不伴有消化性溃疡和胃癌,均应定义为一种感染性疾病。根据病因分类,幽门螺杆菌胃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地域、人口种族和经济条件有关。在儿童时期感染幽门螺杆菌可导致以胃体胃炎为主的慢性胃炎,而在成人则以胃窦胃炎为主。我国慢性胃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呈下降趋势。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已由年前的60.5%降至目前的52.2%左右。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外,自身免疫性胃炎也可导致胃黏膜萎缩,约20%的50~74岁人群中抗壁细胞抗体阳性
02
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一般随年龄增加而上升
无论慢性萎缩性胃炎还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病率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这主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有关,萎缩、肠化生与“年龄老化”亦有一定关系。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年龄越大者的发病率越高,但其与性别的关系不明显。
03
我国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较高
年,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牵头开展了一项横断面调查,纳入包括10个城市、30个中心、共计例有上消化道症状且经胃镜检查证实的慢性胃炎患者。结果显示,在各型慢性胃炎中,内镜诊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最常见(49.4%)其次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42.3%),慢性萎缩性胃炎比例为17.7%,这些数据说明我国目前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较高。
04
慢性胃炎的治疗
1、慢性胃炎的治疗应尽可能针对病因,遵循个体化原则。治疗的目的是去除病因、缓解症状和改善胃黏膜炎性反应。
慢性胃炎的消化不良症状的处理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相同。无症状、幽门螺杆菌阴性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无须特殊治疗;但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特别是严重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或伴有上皮内瘤变者应注意预防其恶变。
2、饮食和生活方式的个体化调整可能是合理的建议
虽然尚无明确的证据显示某些饮食摄人与慢性胃炎症状的发生存在因果关系,且亦缺乏饮食干预疗效的大型临床研究,但饮食习惯的改变和生活方式的调整是慢性胃炎治疗的一部分。目前,临床医师也常建议患者尽量避免长期大量服用引起胃黏膜损伤的药物,改善饮食和生活习惯(如避免过多饮用咖啡、大量饮酒和长期大量吸烟)。
3、证实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慢性胃炎,无论有无症状和并发症,均应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除非有抗衡因素存在。
如前所述,不管有无症状和(或)并发症,幽门螺杆菌胃炎均属感染性疾病,应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
4、幽门螺杆菌胃炎治疗采用我国第五次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推荐的铋剂四联幽门螺杆菌根除方案
我国第五次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推荐幽门螺杆菌根除方案为铋剂四联方案,即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和艾司奥美拉唑等)+铋剂(如枸橼酸秘铋钾、胶体果胶铋等)+两种抗菌药物,疗程为10天或14天。
5、胆汁反流的慢性胃炎可应用促动力药和(或)有结合胆酸作用的胃黏膜保护剂。
胆汁反流是慢性胃炎的病因之一。幽门括约肌功能不全导致胆汁反流入胃,后者削弱或破坏胃黏膜屏障功能,使胃黏膜遭到消化液作用,产生炎性反应、糜烂、出血和上皮化生等病变。促动力药如盐酸伊托必利、莫沙必利和多潘立酮等可防止或减少胆汁反流。而有结合胆酸作用的铝碳酸镁制剂可增强胃黏膜屏障并可结合胆酸,从而减轻或消除胆汁反流所致的胃黏膜损伤。有条件时,可酌情短期应用熊去氧胆酸制剂。
6、服用引起胃黏膜损伤的药物后出现慢性胃炎症状者,建议加强抑酸和胃黏膜保护治疗;根据原发病进行充分评估,必要时停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
7、有胃黏膜糜烂和(或)以上腹痛和上腹烧灼感等症状为主者,可根据病情或症状严重程度选用胃黏膜保护剂、抗酸剂、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
以上腹饱胀、恶心或呕吐等为主要症状者可选用促动力药。具有明显进食相关的腹胀、纳差等消化功能低下症状者,可考虑应用消化酶制剂。
以上内容摘自: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年,上海)。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限行提醒
7月9日至10月7日将进行新一轮尾号轮换:星期一:限行3和8,星期二:限行4和9,星期三:限行5和0,星期四:限行1和6,星期五:限行2和7,周六日不限行。请提前做好出行准备。
你花了·来阅读
点个再走吧~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