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胃」不舒服。而每天到消化科门诊看病的,差不多有一半人是因为「胃」不舒服。可见胃病是人群中很常见的疾病。
胃病通常的症状是:反复的上腹痛、上腹胀、餐后饱胀、胃灼热、反酸、嗳气等等。对于胃病患者,医生往往要开胃镜检查。而做胃镜检查时,又通常可以看到胃粘膜不同程度地充血。因此,绝大多数胃病患者被顺理成章地诊断为「慢性胃炎」。于是按照慢性胃炎开药吃。
但是有许多「慢性胃炎」的病人长期吃多种胃药也没什么用,或者吃药期间症状好转或消失,一旦停药之后症状又会复发。于是乎,医生、病人都对「慢性胃炎」很头痛。在门诊上常会有病人疑惑地问:「医生,我的胃炎怎么总是治不好?」
其实,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引起胃病的原因未去除:比如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熬夜、进食不规律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长期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大等都可造成消化道功能紊乱,表现为「胃」不舒服。如果这些负性的影响不去除,只想着吃药彻底治好胃病,无异于「扬汤止沸」了。
二、幽门螺杆菌未清除:前一篇中介绍过幽门螺杆菌,这种细菌专门生长于胃粘膜中,并引起多种胃病,包括「慢性胃炎」。因为它是引起「胃炎」的元凶,不彻底清除之,只服用一般的胃药(如抑制胃酸药、保护胃粘膜药)等,就只能见效于一时。停药后不久,细菌又再度引发炎症,症状复发。
三、诊断治疗错误:其实,更普遍的原因是:很多「胃病」病人并不是「胃炎」惹的祸,他们患的是一种名叫「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这个病症状与「胃炎」相似,很多消化科医生对这个病都认识不足,所以造成误诊误治。
「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很复杂,与体质、心理异常、饮食习惯、幽门螺杆菌感染、上消化道运动协调性、植物神经功能等都有关。诊断治疗时要仔细寻找每个患者的具体原因,不断调整摸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非认识深刻且耐心细致的医生不能为之!
相关阅读:
易误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
医学科普,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