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肤病的最好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50708/4652392.html
推荐理由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每年新发胃癌患者约41万例,属于影响国民健康的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和上皮内瘤变是胃癌筛查过程中常见的胃黏膜病变,正确应对和处理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对降低我国胃癌发病率意义重大。最新出版的《中华消化杂志》发表了由国家消化系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牵头,联合消化病、病理学、消化内镜、健康管理等领域专家共同讨论制定的《中国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处理策略专家共识(年)》,该共识是我国首部关于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处理策略的专家共识,从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定义、诊断和分期、治疗、监测和随访4个方面切入,提出针对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诊治要点和随访策略,共形成24条陈述建议,以期对该类疾病的防控发挥指导作用,从而实现早期阻断和干预胃癌发生。
内容要点
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定义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属于癌前状态,胃上皮内瘤变(gastricintraepithelialneoplasia,GIN)属于癌前病变,二者均有胃癌发生风险。病理学证实的化生性萎缩是判断胃黏膜萎缩的可靠指标。累及全胃的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atrophicgastritis,CAG)(伴或不伴肠化生)具有较高的胃癌发生风险,胃镜检查时需重视胃体黏膜的活检。CAG和肠化生的防控目标是避免其进展为高级别上皮W内瘤变(high-gradeintraepithelialneoplasia,HGIN)和早期胃癌。
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诊断和分期高清染色内镜在诊断胃黏膜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方面均优于普通白光内镜。高清染色内镜(无论有无放大功能)可用来诊断胃黏膜癌前状态,指导精确活检并进行临床分期。高清染色放大内镜检查若可见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病变具有明确的边界,且表面腺管开口形态和/或微血管形态存在异常,即提示存在进展为HGIN的可能。为能精准判断萎缩性胃炎的范围和程度,建议内镜检查时至少于胃窦、胃体和胃角各取1块胃黏膜组织,并分瓶标注,有其他可疑病变时单独活检。判断CAG的严重程度建议采用胃炎评价系统或基于肠化生的胃炎评价系统系统。血清胃蛋白酶原Ⅰ与胃蛋白酶原Ⅱ比值和胃泌素17有助于判断胃黏膜萎缩的范围和程度。对于CAG、肠化生和上皮内瘤变,建议常规检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ylori)感染,可采用尿素呼气试验、组织学或血清学检测方法。
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治疗根除H.pylori是治疗CAG的首要措施,可部分逆转胃黏膜萎缩,从而降低胃癌前状态进展为胃癌的风险。根除H.pylori尽管很难短期逆转肠化生,但是对于并存肠化生的萎缩有干预作用。胃黏膜HGIN和早期胃癌建议首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对于内镜下有清晰边界的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可考虑内镜微创治疗。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行内镜治疗后,根除H.pylori有助于防止胃癌复发和异时性胃癌的发生。
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监测和随访累及全胃的重度CAG建议每1~2年复查高清内镜,轻中度、局限于胃窦的CAG建议每3年复查胃镜。肠化生的随访策略取决于胃黏膜萎缩的严重程度,伴有肠化生的轻中度萎缩性胃炎可每2~3年复查胃镜。行内镜下治疗的上皮内瘤变或早期胃癌,建议治疗后3~6个月复查高清染色内镜,并按照胃黏膜的基础状态确定随访间隔。合理的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监测、随访,对于胃癌发生风险较高的对象尤其具有较好的卫生经济学效益。
——原文:国家消化系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等.中国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处理策略专家共识(年)[J].中华消化杂志,,40(11):-.DOI:10./cma.j.cn-0915-
编辑:王丽
排版:郑梦莹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年22期第11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