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李培荣龚向阳湘中的初秋,尽管处暑即近,大地还是那么炽热,蔚蓝的天空,升腾着朵朵棉絮似的白云,人说春光明媚,倒不如说明媚的还是秋天。好久想要到荷叶、井字那边去探探秋,我喜欢荷叶,荷叶的山很秀美,每一座山峰都是那样圆润,且紧紧相连,郁郁葱葱,荷叶的水是那么清澈,溪流纵横,因为大地钟灵毓秀,所以乡间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我更喜欢那优美动听音乐般的荷叶井字话,喜欢那纯朴勤俭,热情好客的民风。这里每一个村寨都是一个美丽的景点,有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从县城出发往东走,沿省道纯油沙路,经沙田、沙塘,过黄巢山,省道也越来越宽阔了。车窗打开部分,迊面扑来的微风夾带着金秋稻香,沁人心脾。我们驱车来到荷叶。早听说荷叶有个石林村,是美丽乡村旅游景点,建有"湘军文化园“。还有“祖坟葬在厅屋里,莲花宝地佑后人“的故事地。我喜欢风水,谈不上是研究,每到一地,如果是条件允许,我总喜欢对那里不论好与坏的风水,我都要停顿,仔细去观察,好在哪里,坏在何处,根据社会上的各个案例,自个进行推敲分析。但是,祖坟葬在堂屋中,这样的例子我还是第一次碰到。
这是一户屈姓人家,我们一行来到他家里的屋前,由于时值正是收割中稻时节,屋外坪里,屋内厅堂里铺满了金灿灿的稻谷,主人得知我们是从县城来的,参观他家厅屋中祖坟时,将厅屋里的谷铲了一部分,才露出了祖坟的位置。
主人很热情招呼我们就坐,六十多岁的女主人给我们沏来茶水,男主人是一位身体健朗,举止健谈,思维敏捷,七十多岁的老人,姓屈。据屈老介绍,他家门前的这条小道,以前是邵东、新化等地通向南岳衡山朝圣,烧香求佛途经的必经之路,距家前不到两公里处,分别是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和衡山双峰边界石地方。自清朝开始,便有乡民在道路两旁开店经商。为远道而来去南岳衡山朝圣的香客,开设伙铺、邮驿,提供茶水饮食,每到香客旺季,这里人流络绎不断。民国初年,屈老的祖父,一个贫困潦倒的乡间后生,东借西凑了十几块大洋,买下了现在的这块地,搭起了两间土砖茅房,向过路香客做起了小本生意,后来小店扩建成客栈,生意日益兴隆,脱贫致富后的祖父娶妻生子,且家运顺昌,时间转眼到了年代,生意就象屈家的客栈门前的小河,细水长流,财源不断。在过往的客人中,多次有人前前后后仔细察看着店子的朝向,然后目光停留在店子中央的那块地上。某一天,一位操着外地口音,远道云游来的僧人,到达荷叶石林,已是日暮黄分,夕阳西坠,老僧人便投宿在屈家的客栈。第二天清晨,老僧人在晨曦中将客栈前前后后又看了个遍,临行前,他把屈老板叫到店门前,指着店里的地坪神秘地说,掌柜的,你的客栈是一处好地,尤其是店中央这块地,更是一块莲花宝地。这处地可千金难求哦,店子不要轻易转手呀!说完,老僧人便消失在前往南岳的小路上。四十年代,屈老板去世。但他这几十年来,凭着他的勤俭厚道,不仅生意做得好,成家立业,结婚生子,共养育了七子四女十一个孩子。在他临终前,他把儿女们叫到床前,说出了老僧人给他讲过的话,并交待了他的后事:死后将他葬在店里前堂。数年后,屈老的老伴也去世了,儿女们也将她与父葬在一起。从此,屈家客栈前堂便有了夫妇的合葬墓地。屈老家的这座房子,由清朝的祖父置地建个土砖茅草屋,到解放后的土砖瓦屋,再到九十年代的红砖两层楼房,直到三年前建的砖混三层洋楼,世道更迭,地处百年老宅,几经重建,至如今己有第七代人了,但屈家子孙一直将祖坟留在堂屋中,由原来保留着土坟堆。在年的房屋重建中才将土坟堆改成了平坟,用彩色混泥土水磨石,打磨了一幅莲花图案作为标记。按农村传统风俗,坟墓和房屋分别是死人和生人不同的安栖之所,是不能合二为一的,建房选址时要远离墓地,不然是会被认为不吉利的,更不用说在堂屋葬坟了,然而,屈家堂屋中的合葬祖坟,我却从未见闻,且屈家祖坟却佑护着子孙后代,代代荣昌,人兴财旺,平安吉祥,如今,屈家人丁,后人遍及本省、江西、陕西、台湾等地,已繁衍至第七代,多达二百余人,其中有学者、商人、军官等。屈家子孙有服役于解放军某部军官,及供职于台湾空军的。就是在老家当农民的也是家道昌隆,家业兴旺。子孙发达。屈老说这都是因为他家祖坟,合葬在堂屋莲花宝地的先人,在九泉之下保佑他们。我没有带专用罗盘,大概测了此屋房呈艮山坤向,右水溪流经堂前归左,与左边顺势而来溪流结合,依恋不舍逶迤流向远方,左右青龙白虎对应,案山宽阔,一望无垠的田垅,微风掀翻,稻菽千浪,朵朵莲花,点缀池塘。屈家祠堂前,历史上是一条右水倒左的小溪流,终年不断流,以后为了使堂前坪更宽一些,把溪流复盖,但溪水不断流与左水汇合,我想也可叫二水归东吧,青龙得旺。顺着二水归东的小河湾湾曲曲的流向,就是屈氏宗祠。这是一座保存得比较完美的,赋有典型的江南风彩建筑,建于清朝嘉庆年间,难怪荷叶人材辈出,这又是一块难得风水宝地,屈氏祠堂前,一条小河柔情似水,如玉带缠身,流向左边涓水,案山对应完美,旌旗列列,战鼔喧呜,明堂宽大又方正,涓水从远处归来,从屈祠左边而去。祠堂由于年代久远,许多地方破落,族人正组织人员修缮,祠堂里堆放着许多建筑材料,我只听屈氏族人对祠堂大概的介绍,我估计要不了很久,一座漂亮的屈氏宗祠呈现在游人面前,又一个民间文化积沉很深的景点,列祖列宗先人会佑护族民百姓,人丁兴旺,英材辈出。尽管初秋了,赤日炎炎如火烧,我们游兴正浓,由于时间快迫近响午,从曾国藩富厚堂门前经过,由于以前多次参访,所以也无暇重游,硬想去看看蔡和森蔡畅的出生地一一光甲堂。蔡和森蔡畅,生在荷叶,长在永丰。汽车跨过省道,往西去一条新修的宽敞的油沙公路,远远望去公路上耸立着一座高大,威严的牌坊,“蔡和森,蔡畅故居”,其材质应该是荷叶本地麻石制作的,牌坊简朴大方,做工细致。我们在牌坊前顿足,时值中午,我们大汗淋漓,因为这里无任何指示路标,又无简单介绍,本来想找个向导,碰个行人问问,硬是没看到有人路过,到"故居"往哪边走,还有多远,我们心中都沒有谱。沿着那条新修的油沙大路走,肯定沒有错,十多分钟的行程,我们终于到达"故居"。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最早创始人之一蔡和森同志,其妹一一中国妇女运动领袖,新中国第一届妇女联合会主席蔡畅故居,井字镇杨球村光甲堂。这是一座建于清朝未年,砖木结构,群山环绕,坐东朝西普通农家院落,土坯墙,小青瓦,门前是一片水田,公路边有个池塘。蔡畅诞生在这里,并与哥哥蔡和森在此度过了8年的童年时光。走进屋内,室内尽管光线有些暗淡,我们在屋里屋外前后走了一圈,还是打扫得干干净净,尽管人己去,楼己空,火辣辣的太阳晒得我汗水直流,故居外林子里,传来阵阵蝉鸣,但还是充满着几分勃勃生机。荷叶井字,到处是景点,处处有故事。离开光甲堂,我们游性正浓,又是十多分钟驾车行程,到达蒋字街(井字街)镇,双峰话蒋井同音,这里是三国时代蜀国宰相蒋琬的故乡,由于时间的原因,无暇停车考究参访,来到黄剿山与石柱峰下,涓水源头的大埠桥旁,湘中古寺(云溪寺)古遗址。数千年历史,物也不是,人更非非。据有关史记资料证载,云溪寺最早建于多年前的南北朝萧梁时期,湘乡境内最早的寺院,僧尼众多,最多时达余人。云溪寺那时自然风光,秀美壮丽。据说还没有云溪寺的时候,一位姓杨的风水先生为觅得一块皇陵宝地,从昆仑山出发,跟着山脉一直来到黄巢山石柱峰下,认定这里是理想之地。当他爬上石柱峰时,发现峰顶全是花岗岩,光秃秃的。他爬遍附近九个山头,全是“秃顶”。然后长叹一声:“原来这里是和尚之地哦"。传说后来有个云游和尚,来到黄巢山,看到石柱峰下树木茂密,鸟语花香,溪流飞瀑,便感心旷神怡,脱口而出赞了起来:“阳春沉白日,飞瀑杂雷电。洞庭生紫烟,席卷湘乡县。春雨鸣中霄,岩水飘飞练。未敢言欣赏,聊烟保孤狷。斜照微映溪,毒雾方绕箐。荒荒青天高,白日亏一线。幽径自萦引,巢慕飞寓燕。墟烟青一缕,落英飞万片。亘碧四天合,同云平野偏。"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云游和尚决定不再云游,在此建寺修炼。从即日起,和尚四处化缘,三年建成九进寺院,因寺后石柱峰云雾缭绕,寺前涓水源头,溪流潺潺,便取名“云溪寺”。寺院建成后,香火极旺,前来礼佛、观赏、投宿者络绎不绝。南宋未年,朝庭姓周名曰权的兵部寺郎,兵部,主管国防军事,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级,因朝代灭亡,为了躲避追杀,逃难来到云溪寺隐居,直到终老,将他安葬在后院仅几丈之外的山坡上。《双峰县志》记载:“宋兵部侍郎周曰权墓,距县城21公里,在井字镇黄巢村石柱峰下大埠小学屋后。为铁淋墓,有墓碑。”此墓多次被盗,甚至于尸露于野,甚得周寺郎后人在双峰蜜塘,衡山等境内繁多,集资大规模修缮,至如今坟墓保持完好。周曰权寺郎并不是青年时代考取功名,晚年落叶归根,或遭奸臣诬陷贬返原籍的本地人,而是与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同时代保宋抗元失败后,流落到此的一名南宋大臣。当年,周曰权带着年幼的儿子千里流浪路过黄巢山,最后选择云溪寺作为落脚点,将儿子泽远寄养于离寺20里外的长塘排上(今荷叶长塘村)一户人家后,便回寺里改名换姓当了和尚,只是常去给儿子送抚养费,看望儿子。在长塘排上长大成人的儿子泽远,成年后在当地娶妻生子。三个儿子成年后分家,分别安家于荷叶长塘,攸永石塘,沙塘密塘,即“三塘周氏”。经过几十代繁衍生息,三塘周氏发展到今天,已有近五万人。另有密塘周氏所说的曰权公兄弟以权公,是杏子周氏的祖先,具体是否与周曰权父子一起流落而来,已无从考证。杏子周氏比三塘周氏后代要少些,也有两三万人了。周曰权原籍何地,族谱上没有记载,说,可能是福建江西一带的人,当兵部侍郎之前在两广做官,相当于后来明清时的总督。曰权公在云溪寺圆寂后,被寺院和后人安葬在寺院后的山坡,刻碑覆于土下。直到大跃进年代,大埠大队修水库取土时才发现,族人立“三塘始祖周公老大人”墓碑,至于曰权公墓几次被盗,认为一个当了和尚的人有什么东西可偷。但是,却从盗墓洞里钩出的官服和鞋子可见周曰权并没有以僧人塔式的丧制下葬,而是以南宋遗臣身份安葬的。族人将这些东西又放回棺内,并将墓室被毁部分加固。如今的云溪寺,没有当年的一点痕迹,是井字镇黄巢山村的一所村小学。多年前,南宋这位兵部寺郎周曰权,是位抗元保宋的爱国将领,因失败流落异乡,忧郁而终,安葬于巍巍的黄巢山下。如今周氏家族也是人丁兴旺,家道昌隆。遗憾的是千年前的云溪寺,如今仅仅是一所村级小学了,留下的只是一个个动听的故事,那气宇轩昂的寺院宝殿似一个传说,永远在世人的回忆中。(本文由强胖提供交通支持)作者:李培荣,男50后,双峰县永丰镇人,喜欢文学,风水,太极,80年代湖南《野菊花》歌词协会会员,曾发表过《春风轻轻》等作品。
主编龚向阳
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