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多事之秋,肠胃在这个季节最爱闹腾,一不留意就随意爆发一下体内的洪荒之力。与此同时,“贴秋膘”的话题也随初秋的凉爽回到生活当中,人们心情大好的同时,食欲也开始大增。殊不知,早秋季节食物易变质,加上人的胃肠功能经盛夏消磨,处于一年四季中的低谷期,因而对于肠胃,我们不可掉以轻心。
——秋季最常见的三大肠胃疾病——
在秋季热气的人容易产生秋燥,脾虚的人缺乏阳气,秋季最常见胃肠疾病主要有三种,即便秘、秋季腹泻和秋季消化性溃疡病,与秋天的特点“燥、凉”关系密切。一、最常见疾病一:便秘秋燥容易引发便秘,到了秋天很多人会感觉口干,想喝水,大便硬结难排,所以需补充“润”的食物,比如汁液比较多的水果。秋季之所以便秘多发,其主要原因是——燥是秋季的主气,秋季便秘多因为肠燥。燥易伤津,人体津液亏损就会泛起口唇燥裂、毛发干枯、皮肤干燥等症状,肠道也会因受燥气损伤而变得干涩。很多原来就有便秘的患者会因秋燥而加重病情;一些原本没有便秘的人,也轻易在这个季节感到大便干结难解。
二、最常见疾病二:秋季腹泻秋季到来,气温虽然降了,医院的肠道门诊热度不减,病毒性腹泻、细菌性腹泻……秋季腹泻来势凶猛。秋季腹泻是季节性肠道疾病,若吃生冷食物却不注意卫生很容易引发腹泻,导致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同时,天气转凉脾虚者容易拉肚子,秋季腹泻多见于小儿,常不能自控,成人也不少见。秋季腹泻与感受外邪、湿滞脾胃、脾失健运有密切关系。其病变重点在脾胃、大小肠,临床表现为起病急,由于患者卫外功能差,易受外邪侵袭,脾常不足,运化力弱,则肠胃易成湿浊内蕴之变。加上秋冬时节冷热交替,感受外邪,与肠胃内蕴湿浊相合,导致升降失常,清浊不分,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下降,并走大肠而为泄泻。
三、最常见疾病三:消化性溃疡病一场秋雨一场凉,虚寒型胃痛的患者,如溃疡、出血等,在天气转凉时原有疾病容易复发。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但也可见于食管、小肠、大肠等部位,这些溃疡的形成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称消化性溃疡。本病为全球性多发病,有慢性过程、周期性发作和节律性上腹痛的特点,多发在秋冬和冬春之交,并与不良精神刺激、情绪波动、饮食失调等有关。
——秋季胃病患者增多的原因——
入秋以后,气候渐凉,是胃病的多发与复发季节。秋季胃病患者增多的原因主要有3点:一是因为秋季早晚温差大,人体受到冷空气刺激后,胃酸分泌大量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因此抵抗力随之降低。第二,由于天气转凉,人们的食欲旺盛,食量增加,使胃及十二指肠的负担加重,容易引起胃病复发。第三,长期处在紧张工作状态上,精神压力太大,加之饮食、休息无规律,生物钟颠倒,引发胃功能神经紊乱,不知不觉患上胃病。
——打响秋季“保胃战”——
李时珍在记载红曲时,有这样一段描述:“人之水谷入于胃,中焦湿热熏蒸,游益精气,化为营血,此造化自然之妙也,红曲以白米饭杂曲面母,湿热蒸煮,即变为真红,此人窥自然造化之巧者也,故治脾胃营血,得同气相求之理。”其意思是说,我们人吃下去的五谷杂粮到胃里,经过胃湿热的熏蒸,脾的运化,而将五谷杂粮转化为精微物质,进入血液,从而滋养血液,这是自然巧妙的地方。而红曲以白米饭为料,掺杂曲目,经过一定湿度、温度发酵,即变为红色的红曲,这是人仿照自然的结果,所以红曲能治疗脾胃,营养血液。这在道理上是相通的,很多人对于中医的这种理论不以为然。但随着近代科研人员对红曲的研究,发现红曲之功效确如李时珍所言。
消食作为红曲的主治之一,在很多的医学书籍中均有记载,如《神农本草经疏》记载:“消食健脾胃,与神曲相同”。红曲的消食功能,与其中含有的多种酶系是分不开的。已在红曲中发现了淀粉酶、蛋白酶等多种消化酶系,它们是红曲健胃消食的物质基础。这些酶进入体内后,可以将人体肠胃道中的食物分解,从而加速其消化。功能性红曲适用于多种消化系统疾病:便秘,腹泻,食欲不振,胃下垂,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秋季是胃病好发和复发季节,应该引起重视。保养最关键,防患于未然。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来源网络,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