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是由多种不同原因如物理、化学、生物、免疫等因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性改变。据胃粘膜的不同改变,可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祖国医学将慢性胃炎归纳在“胃痛”、“痞满”、“嘈杂”等病范畴内。慢性胃炎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萎缩性胃炎多随年龄增高而发病增加,大部.分患者主要症状表现为胃脘部不舒,长期反复发作的消化不良,或胃脘部隐痛、嗳气、饱胀感,或上腹部或胸腹部烧灼感。慢性胃炎呈阶段性或周期性,与饮食因素或某种固定因素有关,进展缓慢。用中医药治疗临床症状缓解较快,但胃粘膜的病理改变常较缓慢。临床上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极少部分萎缩性胃炎伴有重度肠腺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应密切观察,以防其癌变。
脾与胃关系最为密切,故中医论述胃之疾病,无不论及于脾。中医学的脾包括了消化系统的大部分功能。虽然慢性胃炎症状繁多,寒热并见,虚实夹杂,但其病因均与脾有关。因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与胃互为表里,脾主升,胃主降,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运输和营养功能。脾虚不能升清,气血无以化生,水湿不能运行,则出现神疲乏力,食纳减少,食后腹胀,浮肿等;胃气不能降浊,浊气上逆则出现纳呆,胃脘痞满,恶心呕吐,嗳气反酸、大便不调等。故先贤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上可波及心肺,下可影响肝肾。可见脾胃功能的升降协调是气血津液生成和运行的首要条件,脾胃功能正常才能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如果由于长期饮食不节,酗酒无度,情志失调,脾虚弱或寒邪客胃等均可损伤脾胃,形成虚实夹杂的病理特点。慢性胃炎尤以脾胃虚弱与气机不畅为主要病机,久病又可气虚致瘀,久瘀入络或胃络失养则致胃脘痛。(本段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叙述了慢性胃炎的发生机理。)
陈恩主任医师在治疗慢性胃炎时,针对其病机特点强调以下三点:
一是治疗以健脾调气为先。慢性胃炎病程较长,时愈时患,大多表现为食纳减少、食后腹胀、胃脘隐痛、喜温喜按、大便不成形或易腹泻,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或白腻,辨证为脾胃气虚。陈恩主任医师临床常用香砂六君子汤化裁。此方主治脾胃气虚、湿痰内生,或饮食停滞,或寒邪乘虚而袭,阻于中脘,致中焦气机不畅。脾喜温而恶寒,喜燥而恶湿,喜补而恶攻,喜运而恶滞,故治宜补其虚、行其滞、化其湿。补虚用四君子汤,行滞化湿用木香、砂仁、半夏、陈皮。半夏、陈皮化痰燥湿,砂仁、木香温运气机、行气化滞。全方可益气补中、化痰降逆。若以胃脘冷痛为著可加良姜;兼见食积不消者加焦山楂、炒麦芽、鸡内金;胃中嘈杂者加黄连、毕澄茄;胃酸过多加浙贝、乌贼骨;便溏腹泻者加生苡仁、诃子肉;如胃脘疼痛伴胀满、嗳气者加枳壳、桔梗。
二是治脾胃不忘顾肾。慢性胃炎为慢性疾病,病程较长。脾胃属土,肾属火。《内经》云:“肾者,胃之关也”。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命门得先天之气,脾得后天之气血,脾病久穷必及肾。肾阳虚不能温运脾阳,脾阳久虚不能充养肾阳,故治病时不能忽视脾胃与肾的关系,治脾胃主病应时刻顾肾。
三是针对阴虚湿热兼瘀血,治以养阴清热勿忘祛瘀。陈恩主任医师认为慢性胃炎是本虚标实的疾病,对于本的治疗,补脾气、养胃阴是治疗的根本。除临床中常见的脾胃虚寒型外,由于肝失条达,脾失健运,胃失和降,痰湿中阻,蕴湿化热,伤及胃阴,临证中也多见脾胃阴虚有热而夹瘀之类型,表现为胃脘部隐痛或灼热,口干舌燥或饥而不欲食,便秘,舌红少苔有裂纹或暗红或舌体瘦小,脉细数。针对这一类型患者,他常用门冬饮化裁,本方为金.刘河间所拟,载于《宣明论方》,方用麦冬,天花粉,五味子,茯神,葛根,知母,竹叶,生地黄,人参,生甘草。方中麦冬清胃中虚热而生津,为君药;辅以党参易人参与甘草,益胃气而生胃津;生地黄滋阴补肾,清热养阴;五味子、知母补阴清虚热;葛根升发脾胃清阳之气;天花粉生津止渴;茯神补心安神;竹叶清热降火。陈恩主任医师应用本方重在化裁,遵其义而随其症,对于腹胀纳差甚者加炒白术、山药、炒麦芽;心下嘈杂泛恶加竹茹、黄连;大便硬结加火麻仁、郁李仁。
由于慢性浅表性胃炎大多表现为食后腹胀,上腹部饱胀,疼痛伴有嗳等气滞血瘀之症状,胃镜和病理检查主要为胃粘膜充血、水肿,同时伴有灰黄色或灰白色病理渗出物,严重时可形成糜烂出血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粘膜特征为炎性细胞浸润,伴有不同程度的腺体萎缩及小肠上皮样化生,或有颗粒状增生等微循环障碍之表现。在临床治疗中,症见胃脘部疼痛,舌质暗,均可加入生蒲黄、桃仁、红花,三七等活血化瘀之品,标本兼治。应用活血化瘀类药对于慢性胃炎的粘膜肥厚、增生或萎缩等病理改变有一定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慢性胃炎在治疗中,由于病程较长,一般治疗应以三个月为一疗程,重度萎缩或肠腺化生患者要适当延长疗程。同时亦应注意消除致病因素,如戒除烟酒,忌食对胃刺激食物,饮食适量、规律,避免精神紧张,积极治疗口腔、咽部慢性炎症,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这些均有利于疾病的早日康复。
声明:文章来源《陈恩中医世家经验辑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