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浅表性)胃炎作为一种因饮食、情志等多种因素所导致的胃粘膜慢性炎症性病变,是消化内科十分常见的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为胃脘部疼痛、嗳气、吞酸和痞满等。其病情容易反复、缠绵难愈。而中医对该病早有记载,多将其归为胃痞或胃脘痛等范畴。
张先生,男,53岁,有十余年胃病病史。近半年来反复胃部不适,时隐隐作痛,稍微吃多一点,或吃了不新鲜或隔夜的食物、寒凉冰冻的食物就会发作,常伴有大便溏烂症状。
中医诊断:胃痞
西医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
梁尧博士说,胃以和降为顺,脾以健运为常,脾健令精气敷布全身,胃和则浊气转输魄门。胃有病,必令脾无所输化;脾失健,每致胃不能纳谷。胃炎,病虽在胃,但与脾密不可分,形成脾胃皆病,虚实互见。胃痞的病因在于脾阳亏虚,脾阳不足,胃不和降,就会引起胃部胀满不适。如兼有脾阳不足,湿浊内生,就会大便溏烂,如稍不注意就犯病加重,病情反复。
治宜健脾温中。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再看看患者有无杂有表证,如兼有腰背不适、酸胀、肢体困倦,就需加上解表的中药,以使内外湿浊皆除,畅达中焦。
调理两周左右,患者胃胀隐痛的症状基本消失。梁尧博士对患者说,症状消失,说明病势已缓,但尚不能就此“鸣锣收兵”。因为慢性胃炎是一种慢性疾病,治疗该病要缓图,取效贵在一个“守”字,病情缓解后还需再连服数周,从而达到彻底治愈、恢复健康的目的。
(文中处方仅针对此案患者,请读者切勿擅自使用。)
集萃名医梁尧
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医学博士,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二十余年,擅长运用中医、针灸治疗肿瘤、反流性食管炎、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便秘、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硬化、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久咳、汗症、失眠、咽炎、中风、腰腿痛、风湿病、眩晕、心悸、小儿消化不良、反复呼吸道感染、月经不调等常见病、疑难杂症。
出诊时间:每周三、日晚上
—医馆位置—
-(前台),
预约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