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晶日教授治疗疣状胃炎案例赏析

郑某,女性,30岁,哈尔滨市人,

首诊时间:年6月20日。

主诉:反酸1年。

现病史:患者于1年前因与邻居发生口角后于第二日出现反酸、烧心症状,呕吐严重,并自服肝胃去痛片治疗,症状无缓解,于哈尔滨医院就诊,胃镜提示:疣状胃炎。服用西药后症状稍有缓解,但仍有复发。为求进一步治疗,经人介绍来到谢师门诊就医。现患者自诉烧心、反酸,食后加重,口苦咽干,胁肋胀满,心烦易怒。大便秘结,数日而行一次,目睛干涩。由于患者具有反酸、烧心等消化不良典型症状,结合胃镜报告,西医诊断为疣状胃炎。经过中医四诊合参,观其舌象见舌质暗,舌体略胖,边有齿痕,舌苔黄腻;候其脉象为沉弦脉,诊断为吞酸,辨证属肝胃不和兼脾虚证。

辨证分析:反酸一症病变虽然在胃,但与脾、肝有关,其致病原因为情志失调,脾胃虚弱,情志失调抑郁恼怒则伤肝,使肝失疏泄,横逆乘脾犯胃,胃气携胃中酸水上逆见吞酸。根据患者上腹部饱胀感等症,及舌象之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淡苔薄,脉象之脉弦细,更验证其为肝气犯胃,脾胃虚弱证。

中医诊断:吞酸-肝郁脾虚证

西医诊断:疣状胃炎

治则:疏肝健脾,和胃降逆。

方药:谢晶日教授特色经验方加减

:烧心、反酸之症状属于中医学“吞酸”的范畴,《内经》认识到此病的病机与热有关,《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进一步认识到与肝气怫郁密切相关“酸者,肝木之味也,肝木自甚,故为酸也。”《证治汇补·吞酸》中将泛酸分为寒热两端。高鼓峰《四明心法·吞酸》说:“凡是吞酸,尽属肝木,曲直作酸也。河间主热,东垣主寒,毕竟东垣言其因,河间言其化也。盖寒则阳气不舒,气不舒则郁而化热,热则酸矣;然亦有不因寒而酸者,尽是水气郁甚,熏蒸湿土而成也,或吞酸或吐酸也。然又有饮食太过,胃脘填塞,脾气不运而酸者,是怫郁之极,湿热蒸变,如酒缸太热则酸也。然总是木气所致。”中医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把人体当做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分析研究与治疗,所谓“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吞酸是人体阴阳失衡的结果,在治疗的时候需整体辨证。谢师总结多年的临床经验及中医理论,认为该疾病的发生与“郁”的关系最为密切,即所谓“无郁不成酸”。

《丹溪心法》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之病,多生于郁。”谢师认为吞酸的发生源于“郁”的存在,郁的存在可导致肝失条达,故以疏肝健脾为基础治疗大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云:“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说明酸与肝的关系密切,酸的产生也受到肝主疏泄功能的影响。肝属木,“木曰曲直”,喜条达而恶抑郁,郁可以引起肝失条达,而肝失条达则会引起酸分泌。故用柴胡疏利肝气,用左金丸清泄肝火,疏肝降逆,用行气之品通调三焦之气机;肝失疏泄,木郁克土,亦可导致脾虚,故以益气健脾之品入药,肝郁日久必化火生毒,故以清热解毒之品入药,疣状胃炎为隆起性病变,在中医看来此属有瘀血导致,故酌情加入活血化瘀之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xingweiyanzl.com/mwzs/113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