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某,男,49岁。
首诊时间:年6月22日。
主诉:胃脘部胀痛1年,加重半年。
现病史:患者于年6月因饮食不节出现胃脘部胀痛,餐后加重,曾分别于医院、医院就诊,经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给予抑酸药物奥美拉唑治疗,保护胃黏膜药物硫糖铝治疗,清淡饮食等对症治疗,症状有所缓解,一年来经西药治疗均未有明显好转,不久后又复发,症状反复。经家人介绍,遂慕名至谢师门诊,欲求中医诊疗。患者就诊时自述:胃脘部胀痛,餐后加重,反酸烧心,口干口苦,乏力,矢气多、臭秽,头晕,纳少,寐差,大便干,黏滞,1-2日行一次,腰痛,夜尿频,左右胁肋部、后背痛,舌淡紫,苔黄腻,脉弦滑。既往史:既往体健。
辅助检查:胃镜: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固有层水肿、伴肠化。
辨证分析:该患者为中年男性,平素情绪急躁,以致肝气不疏、乘克脾土,以致餐后胃脘部胀痛;肝气郁滞,日久肝郁化火,热邪犯胃,肺胃气逆,遂出现反酸烧心;平素嗜烟好酒,嗜食肥甘厚腻之物,中焦气机阻滞,伤及脾胃,脾胃受损,酿生湿热,湿热困阻中焦,熏蒸肝胆,肝胆疏泄失常,气机不畅,胆汁上泛,故见口苦;湿热之邪耗伤津液,津液不足,不能上泛于口,故见口干;津液不足,大肠传导失司,症见大便干结、小便黄;舌淡紫,苔黄腻,脉弦滑,更体现一派湿热蕴结之象。
中医诊断:胃痛—湿热蕴结证。
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
治则:清热化湿,抑酸止痛,理气消导。
方药:谢晶日教授特色经验方加减。14剂,日1剂水煎ml,2次口服。
按语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以胃黏膜上皮固有腺体萎缩,黏膜变薄,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肠腺化生,或不典型增生为病理特征的消化系统的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常呈慢性发展,病程长,病势缠绵,常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胀满、嗳气、食欲不振,或贫血、消瘦等,伴不同程度的化生被列为癌前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属于中医“痞满”“胃痛”等范畴,病位在胃,主要涉及肝、脾两脏。谢晶日教授在汲纳历代医家宝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在临床40余载的实践,形成了一套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独特的诊疗思路和治疗体系。
《临证指南医案》言:“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尤甚,以木性爆且正克也。”《医学传心录·咽酸尽为乎食停》:“咽酸者,吐酸者,俱是脾虚不能运化饮食,郁积己久,湿中生热,湿热相蒸,遂作酸也。”因此,谢师认为在治疗本病时首应扶正疏肝,调畅气机。土必得木之疏泄,方能升降而不壅滞。当肝气郁滞为本病主证时,应选用辛味、苦味的药物,“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又味苦者首入心,根据五行生克理论可知,心为肝之子,言子旺能令母实,故选用苦味之品泻其子以令肝和,且肝郁久而化热选药时更应二味合用。本医案中,谢师纵览全症,四诊合参,认为该患者应采用疏肝行气药、抑酸止痛药、养阴益胃药同用。谢师认为该病病位在脾胃,与肝密切相关,尤其是与情志密切相关,情志不畅、忧思恼怒,扰动肝气,肝气郁结,失于疏泄,胃气壅滞,失其和降,气逆于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特征为胃黏膜上皮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而导致胃的泌酸能力下降,影响胃蛋白酶原的转化,而引起食欲下降、胀满等临床表现,因此谢晶日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尤其是晚期阴液亏虚者应以益阴养胃为主。谢师常选用酸味、甘味的中药来滋补胃阴,其法取仲景酸甘化阴以滋养胃阴。谢师在诊治该患过程中,准确辨证,因其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故而用药讲究以调理为主,随症状改变而灵活加减,施以对药。整个治疗过程思路清晰,条理明确,治法方药统顾全局,故获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