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陈某,女,76岁,以“反复胃脘部疼痛10年”为主诉就诊。
10年来患者因反复胃脘部疼痛,伴食后腹胀,不思饮食,乏力懒言于院外就诊,行胃镜检查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
予叶酸、维生素、抗幽门螺旋杆菌药等对症治疗后,病情好转,但上诉症状反复发作。
刻诊:神情,少神,反复胃脘部疼痛,食后腹胀,不思饮食,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大便难,小便正常。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腻,脉沉细。
初诊:香砂六君子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药方:陈皮15g,生晒参15g,茯苓15g,薏苡仁30g,砂仁10g,炒白术15g,白扁豆30g,赤芍30g,桃仁15g,红花15g,当归15g,川芎15g,厚朴20g,紫苏叶15g,隔山撬30g,山药30g,桔梗15g,水煎服,2日1剂,每天3次,每次ml。
嘱患者规律清淡饮食,不可过食油腻,不可过饱,7、8分饱为宜,适当运动,促进肠道蠕动,利于消化吸收。
服2剂后,胃脘部疼痛、食后腹胀等症状减轻。
复诊:在原方基础上加广藿香15g,服法同上,2剂后,上述症状较初诊时明显减轻。
此后,患者半月复诊1次,以健脾益气活血为基本治法,以香砂六君子汤合桃红四物汤为主方;
以患者刻时症状临证加减,患者服药1年后复查胃镜提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患者系老年女性,病程长,久病耗气,脾胃气虚。
脾胃互为表里,同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则气血生化有源,外濡润皮肤、肌肉、筋骨,内濡养脏腑。
今脾胃气虚,气血生化乏源,外不能濡润皮肤、肌肉和筋骨,故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内不能濡养脏腑,不荣则痛,故见胃脘部疼痛;
病理结果提示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根据中医“取类比象、推演络绎”的哲学思维认为此种病理变化为瘀血所致,故辩证为脾胃气虚,兼有瘀血。
治之以益气健脾活血,选方香砂六君子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方中生晒参、白术、茯苓、山药益气健脾;白扁豆、薏苡仁健脾渗湿;砂仁醒脾和胃;厚朴、陈皮行气化滞;紫苏叶行气和胃;桔梗宣肺利气,通调水道,载药上行,培土生金;隔山撬消食开胃;当归活血补血,赤芍、红花、桃仁、川芎活血化瘀,瘀去则新血化生。综观全方,补气行气,活血补血,使脾气得健,诸证自除。出处: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年第18卷第09期卢云运用益气健脾活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验案举隅注: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需选用请咨询专业医师。(文章内容图片来源网络,侵删)肠胃道健康问题可加张老师,免费咨询
()
通知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