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浅表性慢性萎缩性胃炎,你中招了吗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多发生于急性胃炎之后,胃黏膜病变经久不愈而发展为慢性胃炎。相信大家经常会听到身边的人说“胃不好”,因为慢性胃炎实在太常见了。根据其在胃镜下的病理特点,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慢性非萎缩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下面让我们从各个方面进一步了解这两个疾病。

01

主要病因及发病机制

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国内最常见病因

十二指肠-胃反流:非结合胆盐、胰酶反流

长期服用NSIAD类药物

自身免疫:国外最常见病因

发病机制可以总结为两方面:防御机制下降、侵袭因素增加。我们都知道,胃粘膜自身有粘液-碳酸氢盐保护屏障,防止胃酸、胃蛋白酶对粘膜的侵蚀。当胃的防御机制遭到损坏,再加上对胃粘膜侵袭增加,很容易形成各种程度的炎症。当病程迁延不愈,就会逐渐形成慢性胃炎。

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是一类非类固醇激素类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从而消除炎症,包括水杨酸类(常见的有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选择性NSAIDS同时抑制环氧合酶-1及环氧合酶-2。

抑制环氧合酶-1有两个作用:抗血小板、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以阿司匹林为例,应用其作为抗血小板药物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同时,也抑制了前列腺素(PGE舒张血管,增加血供)的合成,从而使胃再生能力降低,所以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人容易得胃炎或胃溃疡。故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对胃的损伤会小些。

02

病理学分类

慢性非萎缩性(浅表性)胃炎

胃腺体正常,偶可见固有膜坏死,皱襞肿胀,固有膜常见水肿、充血,淋巴细胞、浆细胞为主的炎性浸润

黏膜充血水肿光滑,红白相间、以红为主,可有少量出血点,轻度糜烂

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黏膜变薄(脱落坏死),胃腺体萎缩,黏膜皱襞变细而平坦、血管透见,可有肠上皮化生、假幽门腺化生

黏膜呈苍白或灰白,红白相间、以白为主,萎缩呈弥漫性或灶性分布。易发生糜烂、出血

图示胃镜报告示,胃窦部的镜检结果为“黏膜充血水肿,红白相间,以红为主”,符合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特点。

03

临床表现

症状: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有不同程度中上腹不适,饱胀、钝痛、烧灼痛等,个别病人有糜烂严重者可有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

体征:多不明显,有时上腹部有轻压痛

慢性胃炎症状无特异性,体征很少,X线检查一般只有助于排除其他胃部疾病,故确诊高度依赖胃镜检查及胃黏膜活组织检查。

04

辅助检查

胃镜及活组织检查(最可靠)

血清抗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维生素B12测定

幽门螺旋杆菌检测

慢性萎缩性胃炎还可以有两种类型,分别为:A型胃炎和B型胃炎。A型胃炎国外多见,为自身免疫性,多发生于胃体部,因此壁细胞广泛受损,导致胃酸、内因子分泌减少,实验室检查血清抗壁细胞抗体阳性率为90%。而B型胃炎为幽门螺旋菌感染所致,多发生于胃窦部。

因此,胃镜检查后,若发现炎症多分布在胃体,则进一步行血清抗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维生素B12测定;若炎症多分布于胃窦部,则下一步行幽门螺旋杆菌检测。

05

治疗

生活指导:穿宽松衣物、肥胖者注意减肥、避免搬抬重物、睡眠时床头抬高10-15°等

饮食指导:减少每餐含量,睡前2小时不进食,控制脂肪、酒、巧克力、薄荷及含咖啡因的食物,忌烟、忌酒

药物治疗:

对症:适度抑制或中和胃酸,缓解症状,保护胃黏膜

对因:①A型胃炎用糖皮质激素;②B型胃炎抗HP四联用药方案(下面详述);③有胆汁反流者应用促胃动力药物(多潘立酮)

手术治疗:出现重度不典型增生时,行病灶局部切除术-目前多采用内镜下胃黏膜切除术

根除HP的治疗方案:四联疗法,疗程1-2周

质子泵抑制剂(PPI)+铋剂+两种抗生素(4个药)

PPI:抑酸剂,常用奥美拉唑

铋剂:保护胃粘膜并直接杀菌,枸橼酸铋钾

抗生素:HP为微需氧细菌,故使用抗生素进行杀菌。可从阿莫西林、甲硝唑、左氧氟沙星、克拉霉素、四环素中任选两种,但目前一般选用阿莫西林+甲硝唑

黏膜重度异型增生是胃癌的癌前病变,故做预防性切除。

扫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xingweiyanzl.com/mwzl/64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