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是指胃粘膜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多由急性胃炎转变而成。饮食不节、过饥过饱,嗜食生冷,恣意饮酒或长期服用对胃有刺激性的食物及药物等,细菌或毒素感染均可成为发病诱因,且可与忧患恼怒等精神因素、劳累、受寒、体虚久病等因素有关。中医称之为“胃痛”“心痛”等。其病机无外乎虚、实两端,总因胃气失和,气机不利,不通则痛;或胃失濡养,胃失温煦,中虚而痛。
临床主要表现为长期的逐渐加重的消化不良症状,如食欲减退、上腹不适、愛气、反酸、恶心呕吐等。可出现慢性上腹痛,发作无规律与饮食无固定关系。病程延长,则见消瘦、乏力、贫血等全身症状。
诊选出腹、背及下肢敏感反应最明显的穴位各1~2个。对腹背部穴位尽可能采用透穴注线法,埋入2号肠线2-3cm。下肢穴用注线法:将0号肠线穿入埋线针内,以35°~40°角从足三里进针,透向上巨虚,再进针0.5cm,将针退出,理入0号肠线6-7cm20天1次,5次为疗程。
例一徐某,女,48岁。患者从年开始胃脘疼痛,曾经诊断为慢性胃炎。胃痛反复发作,屡治无效,年6月胃镜检查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及部分肠化。经他人介绍来我科门诊治疗。自述经常胃胀多气,吸气,反酸,食后胀痛更甚,痛连两胁,多在情志不舒或饮食不节时发作,此次发作已5天。检查:体质瘦弱,痛苦表情,肝脾未扪及,上腹部压痛,苔薄黄,脉弦细。埋线选穴:胃俞透脾俞(双),上脘透中脘。次日症状减轻,饮食增加,病人遂增加信心,坚持治疗,半月1次,5次一疗程,休息1个月后继续下一疗程。经3个疗程后,症状均消,饮食正常复查胃镜示:胃黏膜基本正常。
例二:彭某,男,47岁。述胃脘部胀痛4年多,饥饿或食后均痛,喜嗳气,食欲不振,每于情志不舒后加重,大便时干时稀,脉弦,若白腻。外院胃镜检查见胃窦部水肿,小弯及前壁粘膜点状充血。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类。中医辨证肝胃不和、气郁湿困。按诊:肝+,胃俞+,中脘ャ+,遂取肝俞,中脘埋线3次,症状消失,饮食劳动正常,至今未发。胃镜复查,无异常发现。
例三:刘某,男,55岁。述胃脘部胀痛20余年,每当情志不畅或着凉后加重,发作时仅能进食米汤,吸气、反酸、恶心,呕吐苦水、腹冷肢凉,曾结彻餐透视诊为慢性性胃块,经中西药治疗,时好时发,经常发作已使失劳动力。取脾俞、足三里、中脘理线,3个月后随访,除偶有气外,余症但无,体重增加,已能参加劳动,3年后随访,埋线后胃炎一直未再复发.
按语
胃痛的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胃与脾相邻,互为表里。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降为和;脾主饮食水谷精微的运化转输,以升为常。二者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生理上相互配合,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如劳倦内伤,饥饱失常,每多脾胃同病。肝属木,为刚脏,喜条达,主疏泄。肝瘀气滞,横逆犯胃,或肝火炙盛,或肝血淤阻,胃失滋养,故胃病每关乎肝。故临证时应抓住虚、实、寒、热、气滞血瘀的变化要点,オ能执简驭繁,事半功倍。
麦风香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