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原学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是主要病原,属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聚集在肠道黏膜及内容物中,鼻腔、肺黏膜、肠系膜淋巴结等处也有,随粪便排出。不耐光照,在阳光下6h就丧失活性,在紫外线照射下0.5h即可灭活。对于乙醚、氯仿、次氯酸盐、氢氧化钠、甲醛、季铵化合物比较敏感。
2
流行特点与症状各年龄段猪均可染病,以未满10日龄的仔猪最易感,其发病率与病死率均较高。断奶仔猪、育肥猪、成年猪的病情较轻,通常能自行康复。该病一般在冬春季节流行,潜伏期在1d左右,有的可长达4d。通常在3d内迅速扩散,7d后达到高峰期,随后疫病呈零星发病特点。仔猪染病后出现呕吐,腹泻,黄色水样便,脱水,体重下降明显。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特别是日龄在5d内的仔猪病死率基本是%。幼猪伴有严重腹泻,粪便中含有未消化的母乳凝块。母猪与育肥猪病情较轻,一般为腹泻、食欲下降,偶尔呕吐,7d后便会自然康复。个别病猪由于病情严重,体温上升,昏睡,甚至死亡。
3
病理变化病理变化主要在胃与小肠,从胃到直肠均表现出卡他性炎症。哺乳仔猪胃部存在未消化的凝乳块,胃底部黏膜存在轻度出血,且黏膜下可见出血斑。小肠肠管扩张,可见尚未消化的凝乳块与泡沫状液体,肠壁变薄,呈半透明状。肠系膜淋巴结管腔内无乳白色乳糜,但肠黏膜出血比较严重,淋巴结肿胀。
4
诊断根据该病的病原学特征、流行特点以及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可作出初步判断,最终确诊需依靠实验室检查。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方法有被动血凝试验、血清中和试验、荧光检测试验。
5
对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对策5.1治疗方法
该病具有发病急、病程短等特点,因此,应早发现早治疗,才能尽量减少死亡量。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可采用链霉素、痢菌净、氟哌酸、磺胺嘧啶钠等抗生素治疗。同时,要口服补液,纠正酸碱平衡。在0mL饮水中添加20.0g葡萄糖,碳酸氢钠2.5g,氯化钾1.5g,氯化钠3.5g。另外,还可将黄芪多糖、板蓝根加入到饲料中。若妊娠母猪伴有腹泻症状,可选用痢菌净、维生素C、穿心莲注射液,混合采用肌注方式,治疗2d,基本可治愈。若哺乳母猪伴有腹泻症状,可选用猪白细胞干扰素(2万IU)与干扰素稀释液6mL,将二者混合后肌肉注射,达到缩减母猪发病时间,降低仔猪死亡率的目的。另外,还可采用饥饿疗法,减少饲料量,尤其是蛋白质饲料。
5.2预防措施
5.2.1坚持自繁自养猪场必须坚持自繁自养原则,需引进生猪时要从非疫区引进,要对引进的生猪要进行严格的检验检疫处理,先隔离30d以上,待确定生猪健康无病后方可合群。需在猪场门口设立消毒池,严禁未消毒人员与车辆进入猪场,避免将病毒带入猪场。
5.2.2重视日常饲养管理采用“全进全出”的养殖方式,猪舍要保持干燥、卫生,并做好防寒保暖措施。科学设置饲养密度,为猪群提供干净的饮水与优质饲料。在饲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以提高猪只抵抗力。将临产母猪用温水擦洗干净,并进行彻底消毒后转入分娩舍。初生仔猪应尽早吃饱初乳。对猪舍消毒2次/周,消毒剂可选择氯制剂、络合碘、过氧乙酸、季铵盐等。一旦发现病猪必须马上隔离。对于死猪要统一焚烧、深埋处理。
5.2.3定期免疫定期为猪群接种疫苗,可选用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肌肉注射。对于怀孕母猪,可在分娩5周前与2周前分别免疫一次,确保仔猪获得较好的抗体。对于曾经出现过该疫病的猪场,可在秋冬两季分别接种一次疫苗。
原文刊于《中国动物保健》杂志年第6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穆学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