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村恭一胃癌三角从病理学看胃癌的诊断2

癌发生的场

无肠上皮化生的胃底腺粘膜区域的边界线定义为F线。

在没有肠化的胃粘膜中,十二指肠侧的F线是幽门腺粘膜和胃底腺粘膜之间的边界;

口侧的F线是胃底腺和贲门腺粘膜的边界。

胃的固有腺体:幽门腺胃底腺贲门腺

白光镜、NBI下胃底腺结构,呈峰窝状

白光镜、NBI下幽门腺结构,呈规则的脊状或绒毛状表面结构

目前没有查到对贲门腺白光镜、NBI下特点的总结

胃的固有黏膜可以发生肠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的顺序,一般来说,首先是幽门腺粘膜,然后是贲门腺黏膜,发生灶状的肠化,之后也会累及到胃底腺区域。

其实,就是胃底腺区域,被肠化的幽门腺、贲门腺所取代。

左图:沿胃小弯将胃体剖开的示意图,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标术都是如此展示

右图:胃体示意图

肠化的程度随年龄加重。随着肠化的加重,F线的位置移动。

肛侧的F线(幽门腺粘膜和胃底腺粘膜之间的边界),向口侧逐渐移动

口侧的F线(胃底腺和贲门腺粘膜的边界),向肛侧逐渐移动

其结局:胃底腺区域逐渐缩小

这也与木村竹本的C-O分型所对应:萎缩范围逐渐增大,内镜下的诊断从C1-O3,也就是萎缩从胃窦到全胃的萎缩

也与欧美的OLGA(萎缩分型)、OLGIM(肠化分型)所对应,即萎缩、肠化的范围越大,是动态的

肠化的原因有两种说法:

一是由于慢性胃炎所致;

另一个原因是由于胃黏膜的老化。

一般来说,炎症与年龄和性别没有关系;而肠化的程度则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加重。

假如把肠化作为慢性胃炎的结果,那么在老年患者中,慢性胃炎应该显著增加。但是,实际上,很多老年患者并没有症状,身体健康。因此,把肠化看做是胃黏膜老化(衰老)的结果更合理。

当然,在老年人中,也有胃黏膜内未发现肠化的。尸检中,这类患者其他脏器的萎缩也较轻。

题外:

反复理解木村教授想表达的观点,慢性炎症可以导致肠化,甚至是年龄较轻时,这后来在Hp感染所致胃炎中得到后证实。

木村教授更想表达的观点是:老年人也会出现肠化,这个肠化与慢性炎症无关,是生理性老化。这个观点在版《中国慢性胃炎共识》中就提到过,早些年房静远教授也一直讨论过生理性肠化这个观点。

但是

临床上也观察到一些现象:

Hp感染所启动的肠化,即使除菌后,其启动的多米诺效应依然没有停止,依然是胃癌的高危人群

生理性肠化,就真的不是胃癌高危人群吗?

F线的形态,本质上可以分为2型,普通型和萎缩型。

张照片是我们内镜医生所熟知的F线,摘自刘国伟教授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xingweiyanzl.com/mwtl/112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