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胃病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病,中国的胃病患者很高,并且很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胃炎。例如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已经非常常见。因此保护胃的健康,刻不容缓。而目前,一般只要你接受胃镜检查,即使没有症状,也会被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人们不禁要问不做胃镜没有胃炎,一做胃镜就有胃炎?慢性胃炎真的会有如此高的诊断率和发病率吗?但是你真的了解慢性胃炎吗?
医院消化分中心专家提示,慢性胃炎常见的症状是上腹部疼痛和饱胀感,尤其在饭后症状加重,而空腹时比较舒适。每次进食量虽不多,却觉得过饱而不适,常伴有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现象。出现上述症状,需警惕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病因
慢性胃炎的病因很多,包括:
(1)各种胃黏膜损伤因子:
如长期进食粗糙刺激性食物、酗酒、过热饮食等,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或接受放射治疗等,心衰、门脉高压可引起胃黏膜淤血,尿毒症、氮质血症可引起胃黏膜对外源性刺激的耐受性降低。
(2)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慢性活动性萎缩性胃炎最常见的致病因素之一。其经口感染,附着于胃黏膜,产生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NH3,从而中和胃酸,阻止H+向胃腔弥散,促进反弥散。
(3)免疫机制:
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的产生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尤其是胃体萎缩性胃炎相关。
(4)年龄因素:
年龄增加,胃黏膜营养因子缺乏,黏膜耐受性下降。
(5)十二指肠肠液反流:
幽门括约肌功能不全,胆汁、十二指肠液反流可减弱胃黏膜屏障功能。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慢性胃炎是胃溃疡的发病因素之一。胃溃疡的发生与慢性胃炎对胃粘膜屏障破坏有关。粘膜屏障破坏后可导致胃腔内氢离子向胃粘膜内反弥散而使胃粘膜细胞损害,从而使溃疡形成。
慢性浅表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也叫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一种慢性胃粘膜浅表性炎症,它是慢性胃炎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
一般指内镜下存在如下表现:
(1)胃黏膜充血,呈片状发红,边缘模糊,局限性或弥漫性分布;
(2)胃黏膜水肿,充血和水肿同时存在,形成红白相间,以红为主的表现;
(3)黏膜易出血;
(4)可有小的糜烂。
实际上,胃镜报告中诊断很多的慢性浅表性胃炎,只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或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又或是精神压力等因素造成的,并非胃黏膜真的有了慢性炎症,对本身无任何症状的普通人而言,通常无需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指局限性或广泛性的胃粘膜固有腺萎缩(数量减少,功能减低),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及炎性反应,其诊断主要依靠胃镜发现和胃粘膜活组织检查的病理所见。
与浅表性胃炎不同,萎缩性胃炎伴有胃黏膜的萎缩性改变,占慢性胃炎的10%~20%,多发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本病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同时,慢性萎缩性胃炎又分自身免疫性(A型)和多灶萎缩性(B型)两种。
慢性萎缩性胃炎一般指内镜下存在如下表现:
(1)胃黏膜色泽变淡,呈淡红色、灰色甚至灰白色,可弥漫性或局限性分布;
(2)黏膜变薄,皱襞变细;
(3)粘膜下血管显露;
(4)黏膜表面上皮增生或肠化形成细小颗粒或较大的结节;
(5)有糜烂或易出血;
(6)粘液少或无。病理表现为黏膜层腺体萎缩、纤维化、肠腺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腺体萎缩是指胃黏膜固有腺体(胃底腺和幽门腺)数量减少,黏膜层纤维组织、黏膜肌和淋巴细胞增生。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注意事项
医院消化分中心专家建议: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需要定期做胃镜复查。
最后,我们该如何预防慢性胃炎的发生?
●健康饮食:避免进食隔夜菜、腌熏制及过咸的食物,保证每天摄入新鲜的水果蔬菜,少吃生、冷、硬、辛辣刺激性食物及过于油腻食物;
●规律饮食:三餐规律,避免过饥、过饱;
●及时根除幽门螺杆菌;
●戒烟戒酒;
●适当运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分中心以食管、胃肠及肝胆胰腺疾病的内镜介入(微创)诊断与治疗为特色,国内领先、国际知名。
是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重点临床专科、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由消化一、二、三科、消化内镜中心(全球20家最卓越之一)和消化实验室组成,共有医生75人、科研人员10人、科研辅助人员10人、护士71人。
西城院区位于首都核心区(前门南、天坛西);通州院区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
↓↓↓这很重要,一定要看↓↓↓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