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晶日教授治疗胃痛特色经验赏析

白癜风复发扩散 http://pf.39.net/bdfyy/zjft/180423/6185592.html

胃痛经验分享

孙某某,男,66岁。

首诊时间:年1月5日

主诉:胃脘胀痛2年余。

现病史:该患者于年冬开始求医,医院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中度肠化生,遵医嘱口服止痛药(具体药物及用法用量不详)治疗,症状有所缓解,但不久后又复发,症状反复,而后寻当地中医开方抓药,症状均无明显改善,病人深受折磨,夜不能寐,食欲不佳,日渐消瘦,家属为之担忧,经中西医多处医治,皆效果不佳,此次经亲友介绍慕名前来求治。患者就诊时面色晦暗,形体消瘦,自述胃脘部隐痛时作,空腹及遇冷后尤甚,夜间加重(凌晨3-4点最明显),得温或饮食后可缓解,伴反酸烧心,呃逆,口苦口干咽干,渴欲饮水,纳差,寐差易醒,手足不温,乏力畏寒,急躁易怒,左胁疼痛,小便黄,大便2-3次/日(胃部不适后)不成形,平素日1次。舌质紫暗,苔白厚腻,中有裂纹,脉滑,尺脉弱。

既往史:肺结核病史、甲状腺囊肿术后。

辅助检查:年7月浙大医学院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病理示:中度肠化生。

辨证分析:该患者素体虚弱,情志所伤,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肝气横逆犯胃,不通则痛,胃脘部胀痛时作,伴左胁疼痛,反酸烧心,呃逆;肝胆失和,胆汁不循常道,胆汁外溢,则口苦;肝郁化火,胃阴不足,则口干咽干,渴欲饮水;肝木克伐脾土,脾虚气血生化乏源,则面色晦暗,形体消瘦,纳差,血虚不润则舌中有裂纹,且疼痛性质为隐痛,不荣则痛;气滞日久则血瘀,故舌质紫暗;年老病久则及肾,故疼痛遇冷后尤甚,凌晨加重,手足不温,乏力畏寒,尺脉弱。四诊合参,故中医辨证为胃脘痛—胃阴不足兼血瘀证。

中医诊断:胃脘痛—胃阴不足兼血瘀证。

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中度肠化生。

治则:疏肝健脾,和胃止痛,佐以化瘀解毒。

方药:谢晶日教授特色经验方加减。

二诊:患者自述胃脘部胀痛有所缓解,反酸烧心,呃逆,口苦,左胁疼痛等不适基本消失,食欲渐好,大便日一次,仍不成形,自述有所好转,睡眠可,余症同前,无明显不适。舌质紫暗,苔白厚腻,中有裂纹,脉滑,尺脉弱。上方去泻肝、利胆、降逆之药,加行气、温中、滋阴之品。

三诊:患者自述胃脘部胀痛进一步缓解,病理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轻度肠化;于情绪急躁时寐欠佳,大便日一次成形,余无明显不适。舌质紫暗,苔薄黄,中有裂纹,脉滑,尺脉弱。上方减行气消食药,加活血、解郁安神之品。

胃脘痛,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胃肠病,也见于胃下垂、胃黏膜脱落、胰腺炎和胆囊炎等疾病。《黄帝内经》中指出胃脘痛的病因有受寒、肝气不舒及内热等。《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说明了寒邪犯胃,血壅滞不通,不通则痛而发胃痛的病机。谢师认为,胃痛不仅仅是胃本身的疾病,而亦涉及脾、肝两脏。胃痛一病,病在胃腑,其性为通。胃腑为六腑之一,主受纳和腐熟水谷,以通为顺,以降为用,性喜燥而恶湿。胃腑与脾脏以膜相连,互为表里,在五行之中皆属土,胃为阳明燥士、属阳,脾脏为太阴湿土、属阴,三者在生理病理上常常互相影响。肝与脾胃无论是从五行相克的角度还是生理功能方面都休戚相关,所以肝气犯胃,肝脾同病在此病中每每遇到。

《仁斋直指方》认识到胃痛的病因“有寒,有热,有死血,有食积,有痰饮,有虫”。明代张景岳对胃痛和真心痛作了鉴别,而且对胃痛的病因病机作了较为详尽的总结,着重强调了“气滞”这一病理因素。谢师认为,肝属木,喜条达而恶抑郁。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能促进脾胃运化。肝气疏泄正常,才能使全身的气机条畅,使脾气升胃气降,脾胃升清降浊运化有常。若肝失疏泄,影响到脾之升清,可表现为脘腹胀满、肠鸣、腹泻等;影响到胃之降浊,症见嗳气、恶心、食欲不振等。此外,从五行关系讲,生理情况下,肝脏对脾胃有克罚之用,病理情况下,木旺乘士,肝病及脾。所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因此,在治疗脾胃病中,调肝助脾极为关键。如在健脾和胃的同时,佐以疏肝理气之品。

《医学真传?心腹痛》曰:“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体现了“通则不痛”的治痛大法,同时也有助于胃痛治法“胃以通为补”的阐释。谢师认为,胃痛者应注意气血同治。正是因为气血的阻滞才导致“不通则痛”,所以“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的应用是通的体现。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两者关系紧密。《景岳全书》云:“凡人之气血尤如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丹溪心法?六郁》曰:“然六郁之中,气郁为先,气郁又极易转化为血郁,而血郁为血瘀之先导。肝郁不舒,气机不利,不能运血,气滞则血瘀,轻则为郁,重则为瘀。”由此可见,气虚、气滞日久均可导致血运受阻,血行不畅。另外,胃病反复发作日久,则入血分,出现胃部刺痛、肌肤甲错、骨蒸、舌紫暗、脉涩等血瘀之象。因此,在选用调气药的同时,常加用活血化瘀之药。此外,谢师重视通腑止痛,其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发现,不少患者因大便不通畅而致胃脘胀痛,胃与肠相通,六腑以通为用,通则不痛,故治胃痛勿忘通降之法。根据证型的不同,适当加入通便的药物,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谢师认为病之新久,有在气在血、在经在络之分,疾病初期病位表浅,久则深入伤及血络。慢性萎缩性胃炎作为一种慢性疾患具有病程长、易反复、难治愈等特点,随着病程的推进还可能发展为肠化、异型增生等癌前病变。有研究数据表明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作的各证型中,胃络瘀血证病理萎缩伴肠化、异型增生的比例最高,故谢师认为血瘀作为本病的内因之一对病变有重要影响。针对肠上皮化生,谢师善用清热解毒化瘀之品,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此类药物有抑制肿瘤增殖生长之功效,谢老师对于胃癌前病变患者常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此品,效果显著。综上所述,此病基本病机为脾胃虚弱、气滞瘀阻,瘀毒犯胃;病位虽在胃与脾,但与肝、肺、肾均有关联。治则以疏肝理气、健脾益胃为大法,佐以化瘀解毒。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xingweiyanzl.com/mwqb/113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