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是指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而幽门螺杆菌感染往往引起慢性胃炎,因此很多时候会习惯的把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炎等同于慢性胃炎,然而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差异。
一、慢性胃炎是众多胃病的基础病变
活检病理显示胃黏膜有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有中性粒细胞浸润时,显示炎症有“活动性”,就是慢性胃炎急性发作。
炎症使胃黏膜表层受损缺失就是“糜烂”;若受损的深度超过黏膜层,就是“溃疡”了。
长期慢性炎症,胃黏膜细胞减少超过增生时,胃腺体数量减少、长度缩短,这就是“萎缩性胃炎”;
胃黏膜细胞增生时发生改变,变成象肠子一样的细胞,这就是“肠化生”;若细胞增生发生了异型改变,这就是“异型增生”或称为“上皮内瘤变”,这就是胃癌前病变。
因此,慢性胃炎是很多胃病的基础。
二、慢性胃炎的病因
慢性胃炎病因比较复杂,目前认为与幽门螺杆菌、胆汁反流、饮食不当、药物、环境、免疫、精神等因素有关。
大量研究证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目前70%~90%的慢性活动性胃炎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
幽门螺杆菌感染后%会引起慢性活动性胃炎,这种胃炎叫“幽门螺杆菌胃炎”,在其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其中20%~30%患者会发生胃黏膜萎缩或和肠化生,约4%~5%可最终发生胃癌。
根除幽门螺杆菌后,胃黏膜中性粒细胞数周内会消退,淋巴细胞、浆细胞在数月内会明显减少,显示慢性胃炎明显好转。
在萎缩/肠化生发生前根除幽门螺杆菌,能很大程度上防止萎缩/肠化生的发生。
已发生萎缩者,根除幽门螺杆菌后也可稳定病情,部分可以逆转,当然逆转有一定的限度,也需要一段时间。过去认为肠化生难以逆转,但目前的研究显示轻中度肠化生在根除幽门螺杆菌后也可以逆转,但比逆转萎缩需要更长的时间,大约需要3~5年时间。
因此,慢性胃炎患者首先要筛查并根除幽门螺杆菌。
那么幽门螺杆菌如何根除呢?请看下文:
是时候根除一下胃里的幽门螺旋杆菌了!
来源
王伯军
编辑
beartwo
授权转载及爆料请联络梅斯医学管理员beartwo梅斯医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