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载自《家庭用药》4月刊
作者医院消化内科王智博
01
慢性胃炎是什么
慢性胃炎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其主要病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过多的胃酸侵袭和化学性损伤,如胆汁反流、长期应用非甾体抗炎药、不良生活习惯等。可以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饱胀、钝痛、烧灼痛等;也可以表现为食欲不振、嗳气、泛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久病重症可引起贫血等症状,也有很多患者并无明显症状。
慢性胃炎的表现与很多胃病类似,如胃溃疡、胃息肉,甚至早期的胃癌。胃所在的位置是中上腹部,其周围有肝、胆、胰、脾等脏器,这些脏器都与消化相关,在产生病变时也会有类似慢性胃炎的症状。
02
胃镜很重要
慢性胃炎诊断的关键是胃镜检查和组织学检查(即通过胃镜钳取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最好再做一下肝、胆、胰、脾的超声,以排除周围器官的病变。慢性胃炎大致可以分为萎缩性胃炎和非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
一般胃镜下,非萎缩性胃炎的胃黏膜呈红黄相间,萎缩性胃炎的胃黏膜色泽偏淡。胃黏膜损伤的组织学变化包括炎症、化生、萎缩、异型增生,其中,化生、萎缩、异型增生被视为胃癌前状态,若放任其发展,是有可能发展为胃癌的。
但临床症状和慢性胃炎组织学变化之间,并没有明显的联系,所以我们无法通过自己的症状来判断胃炎的类型,这也是建议患者做胃镜的原因之一。当然,很多人对做胃镜存在恐惧心理,可以与医生沟通尝试无痛胃镜或胶囊胃镜。
03
慢性胃炎的常见治疗
慢性胃炎的主要治疗原则是去除病因、缓解症状和改善胃内炎症反应。正是因为慢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多样,治疗方式也有诸多的不同,临床医生会针对不同的患者施行个体化治疗。下面简单介绍各种慢性胃炎的常见治疗手段。
伴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引起慢性胃炎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推荐患者进行根除治疗。临床常用的是四联疗法(两种抗菌药物+一种质子泵抑制剂+铋剂),治疗两周。
需注意的是,幽门螺杆菌不易根除,一定要遵医嘱按疗程足量服药;有些患者服用抗菌药物后反而会加重消化道症状,则建议餐后服用;若副作用较大建议及时就医,更换药物。
根除治疗后,患者应该在停药后一个月复查呼气试验。幽门螺杆菌具有传染性,建议饮食分餐,防止再次感染。
伴胆汁反流
胆汁反流引起的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胃炎,由于幽门括约肌功能不全,导致胆汁反流到胃内,反流的胆汁可以削弱或破坏正常的胃黏膜屏障,使胃黏膜暴露在胃酸和消化酶之下,引起胃黏膜的损伤。
治疗胆汁反流可以采用多潘立酮等促进胃动力的药物,减少胆汁的反流;可用抑制胃酸的药物,如奥美拉唑等,使胃酸的破坏力减弱;也可以使用铝碳酸镁结合胆汁酸,减少胆汁对胃黏膜的破坏。
药物相关
这一类慢性胃炎多见于老年人。常见的引起胃黏膜损伤的药物,有抗血小板聚集药和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出现因药物引起的慢性胃炎时,应先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并请专科医生评估是否可以更换或停止服用药物。若需要继续服用相关药物,应先行幽门螺杆菌检查,若为阳性,先进行根除治疗,这样可以降低慢性胃炎等胃病的风险;若为幽门螺杆菌阴性,可以在口服相关药物的同时,搭配抑酸药或者保护胃黏膜的药物。
提醒大家,胃药不是五谷,本身也存在副作用,不建议长期口服,建议每隔一段时间找消化科医生进行评估。
心理因素相关
近些年,精神心理因素在慢性胃炎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有研究表明,大多数慢性胃炎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表现。很多存在精神心理因素的患者也会来消化内科就诊,因其管理情绪活动的大脑区域兴奋性增加,从而提高了内脏疼痛的敏感度。另外,大脑皮层兴奋后,可以通过改变迷走神经的中枢核,进而影响内脏的神经功能,导致胃肠道感觉和运动功能异常。
所以,一些抗焦虑、抗抑郁的药物可以作为伴有轻度焦虑、抑郁的慢性胃炎患者的首选,同时也是常规治疗慢性胃炎药物无效时的补救治疗措施。很多患者来看胃病,结果发现医生开了抗焦虑药物,往往不理解,其实这是一种常规的治疗。比如,常用的药物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在发挥抗焦虑和抗抑郁的作用,可以明显改善因焦虑抑郁引起的慢性胃炎症状。
不良生活习惯引起的慢性胃炎
吸烟、饮酒、暴饮暴食、进餐不规律、饮食过快,以及食用腌制食品、烧烤类食品、霉变食物等都是引发慢性胃炎的因素。
慢性胃炎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腺体萎缩,胃酸分泌减少,有利于细菌繁殖,更要注意饮食的调养。首先,建议吃容易消化的食物,减少胃的消化负担;其次,食物要保证新鲜,多吃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苹果、香蕉、梨、黄瓜、番茄、菠菜等。流行病学提示,多吃蔬菜和水果可降低胃癌的发生率。另外,老年人感觉敏感性下降,饮食更要注意规律、清淡、营养搭配;忌(戒不掉先少吃少喝)烈酒、浓茶、咖啡、芥末、辣椒等刺激性的食物,忌抽香烟;尽量不要熬夜。
不少青年人大量饮用碳酸饮料,也会对胃黏膜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04
中医亦有招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主张辨证论治。慢性胃炎在中医里,从属于“嘈杂”“呃逆”“胃痛”“胃痞”等病,分为六个证型,即肝胃气滞证、胃阴不足证、肝胃郁热证、胃络瘀血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
肝胃气滞证患者多胃脘胀满,胁肋不适,症状因情绪诱发或加重;嗳气,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推荐汤剂为柴胡疏肝散。中成药可用气滞胃痛颗粒、胃苏颗粒等。
胃阴不足证 患者多胃脘灼痛,嘈杂,饥而不欲食,大便干,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推荐汤剂为一贯煎。中成药可用养胃舒胶囊。
肝胃郁热证 患者多有胃部灼痛,心烦易怒,口干便秘,烧心泛酸等,舌红苔黄,脉弦数。推荐汤剂为化肝煎合左金丸。中成药可用达立通颗粒。
胃络瘀血证 患者的疼痛多有定处,痛如针刺,舌暗红,脉弦涩。推荐汤剂为失笑散合丹参饮。中成药可用荜铃胃痛颗粒、摩罗丹等。
脾胃湿热证 患者多有胃部不适,大便黏腻或便溏,胃口不佳,精神困倦,身体沉重,舌红,苔黄,脉滑。
脾胃虚寒证 患者胃痛隐隐,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寒加重,倦怠乏力,腹泻或大便有不消化食物,舌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弱。推荐汤剂为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中成药可用温胃舒、香砂养胃颗粒。
这里只是简单介绍了一些慢性胃炎常见的病因和用药方式,具体到每个人身上,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据调查,每两个人中就会有一个人在一生中的某个时间,因慢性胃炎的症状就医,但是诊断的结果并不都是慢性胃炎。而很多人口中的“老胃病”,最后也可能“要人命”。
因此,大家如有症状,医院明确诊断,才好自己调养,切不可因为自己的疏忽或症状不明显而错过了疾病的最佳治疗时间。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