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治未病角度谈,胃癌的最佳预防时机萎缩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每年死于此病者超过16万人,约占全部肿瘤死亡的1/5。由于胃癌的病因还不完全清楚,实施针对病因的一级预防比较困难,因此对胃癌前病变的研究就成了胃癌二级预防的重要内容之一。及早识别、防治胃癌前疾病(萎缩性胃炎)和癌前病变,成为降低胃癌发生率和死亡率有效方法。

概念

胃黏膜癌肿不是由正常细胞"一跃"变成癌细胞,而是一个多步骤癌变的过程,即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一般来说胃癌前病变主要包括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往往伴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从正常胃粘膜向胃癌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胃癌前疾病主要指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指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

现代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

现代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础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从镜下的肉眼病理诊断,以计算机图像分析为辅助手段的形态定量诊断,发展至先期于形态改变的细胞代谢变化诊断,如细胞酶学、免疫学、细胞增殖动力学变化等。可从细胞、亚细胞、分子生物学等多角度、多层次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恶变的机理,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为可靠的客观依据。但是至今仍缺乏有效的逆转性的治疗手段。

中医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中医药辨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部分逆转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致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的治疗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成为胃癌防治学研究的重点。

本病属祖国医学"痞证"、"胃脘痛"、"痞满"、"嘈杂"、"反酸"等范畴。病因多由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或肝郁气滞,胃失和降,胆汁反流入胃;或禀赋不足,脾胃虚弱以致湿热内蕴,灼伤胃膜,气机阻滞,血流不畅,胃失濡养,而致粘膜灰白,粘膜下血管显露。现代中医研究认为:脾虚而导致"瘀"和"热"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环节,从而成为胃癌形成过程的主要原因。本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胃虚损,气阴两虚为主。标实则有气滞、血瘀、湿阻、热毒蕴结等;从局部与微观来看,脾胃虚弱,气血不能滋养胃粘膜,可致慢性萎缩性胃炎,常伴见胃粘膜变薄、苍白、胃壁蠕动弱等胃的局部征象出现。中医临床研究表明,脾胃虚弱在胃粘膜病变发生、发展至癌前病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理

遵循《内经》:"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中医治疗萎缩性胃炎以扶正祛邪,标本兼施,其主要作用①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癌能力;②改善和消除致癌性胃内环境,如胃酸分泌减少,胃内细胞增多,胃运减弱,排空时间延迟,胃肠激素分泌紊乱等;③减轻或消退已存在的胃粘膜肠化和异型增生,使其不向胃癌发展,抑制细胞分化增殖,防止细胞突变;④阻断和中和胃内残留的致癌物质(如亚硝胺类物质)及其合成过程。

作者简介

张建忠主医院治未病科主任,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肺系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呼吸病﹑过敏性疾病和肥胖相关代谢性病﹑亚健康各症﹑疑难病(胆石症﹑银屑病﹑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调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xingweiyanzl.com/mwzs/78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