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型构成分布的结果来看,临床常见证型按构成比的高低依次为肝胃不和型、气滞血瘀型、肝胃郁热型、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弱型和胃阴不足型。
肝胃不和是萎缩性胃炎整个病理过程中最为常见的标象,临床常见胃脘胀痛、嗳气频频、嘈杂泛酸、胸闷易烦等症。
而此类症侯群往往多为萎缩性胃炎患者最为常见之主诉,故有人倡导"肝胃同治是为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主导思想,治疗以疏肝和胃化浊降逆为主"。
气滞血瘀型构成比的升高与瘀血阻滞胃络贯穿整个病程的病理机制有关,不少研究表明,瘀血与胃黏膜腺体萎缩有关。
胃镜下胃黏膜的花斑样改变、血管扭曲、血管壁显露、黏膜色暗或灰暗、表面凹凸不平或呈结节样隆起均为瘀血证的病理微观征象。
肝胃郁热型列居第三,而既往二次制定的标准方案中并无对此型的表述,其原因尚不清楚,是否由于该型所出现的临床症状易与排列第四的脾胃湿热型相混淆尚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但分析认为,该二型构成比相对较高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该二型区别可能在于前者重在肝胃,热乃郁而生热。
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势相对重而病程短,而后者重在脾胃,热乃湿困所起,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势相对轻而病程缠绵。
脾胃虚弱型构成比排列第五,正是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导致了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脾胃湿热等标象,复因肝失疏泄、胃失和降、郁热或湿热损气伤正,而又导致脾胃虚弱。
故在患者就诊时多因标象而主诉,从而使该型比率相对偏低。至于胃阴不足型我们考虑多为多种证型的病理转归。
慢性患者,长期表现为口干咽燥、嘈杂、便干、舌红少津、苔少或光剥、脉细数等阴伤证候和胃镜下胃黏膜变薄、干燥、黏液减少及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等病理表现。
另外,气虚血瘀、气阴两虚、肝脾不和以及其他兼夹证型构成比的偏低,只能认为是在萎缩性胃炎某一病理过程中短暂或较少出现的病理状况。
上述6种常见证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变化过程及其机制,由于该病病本正虚。
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由于饮食、情志、湿热等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导致了肝气横逆犯胃、气滞血瘀、郁而生热或湿热困遏,复又伤阴耗气,或由阴及阳的病理改变。
临证治疗萎缩性胃炎,在辨证立法严谨的基础上,须十分注重健脾益气的治则治法,健脾益气为其基本大法。
在胃炎活动或症状明显时,咨询专业医师的意见和建议,尚须根据病情,择选疏肝和胃、理气行瘀、清胃泄肝、化湿清热等辨治方法,必要时虚实同治,标本兼顾。
疗。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侵删)
胃肠道健康问题可加张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