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抢鲜读俞募配穴针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

《庄礼兴针灸临证经验与传承》记录了庄礼兴教授在学习、继承多位针灸老前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方面的心得,总结其近十年来的主要学术观点和临证经验,现节选新书中的部分临证经验,与同道们分享。

慢性胃炎

针灸拾萃

庄礼兴学术经验与传承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可分为单纯型、出血型及糜烂型。表现为非特异性的消化不良,可反复发作或长期存在,患病率较高,严重者可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现代医学认为主要由嗜酒、喝浓咖啡、胆汁反流,或因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引起,病理改变主要为炎症、萎缩、和肠化生,临床表现可有不同程

度的消化不良症状,如进食后上腹部隐痛不适,伴嗳气、恶心、泛酸,偶有呕吐,但对其治疗仍缺乏特异性,且病程缠绵,易反复发作。

本病属于祖国医学中的“胃脘痛”“腹胀”“嘈杂”“痞满”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与饮食、情志因素、劳累、感受外邪等有关。

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是该病的关键病机,在不同的病程中兼杂湿热、痰饮、食滞、肝郁、瘀血、脾胃虚弱等病机变化,病变部位以脾胃为主,且与肝胆有密切关系。

中医病机

针刺处方

取穴:主穴为中脘、胃俞、足三里;

辨证配穴:脾胃虚弱加脾俞、章门,肝胃不和加肝俞、期门。

基本方法

操作:局部常规消毒后以50mm长30号不锈钢毫针垂直进针,视患者体质及针刺部位刺入25~40mm。脾胃虚弱者得气后各穴均施以补法,并在各穴针柄上套置约2cm长的艾卷,至艾卷燃尽后再套置1段,留针30min;肝胃不和者得气后各穴均平补平泻,然后分别以脊柱同侧的肝俞为负极,胃俞为正极,在针柄接GB电针仪,连续波,输出频率为50Hz,输出强度为3mA,留针30min。

疗程:每日治疗1次,每治疗5d休息2d,疗程为4周。

选穴依据

庄教授选用俞募配穴法治疗该病,充分体现了经络调节阴阳的作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等论述,脏病(阳病)多与募穴(阴部)联系,临床上腑病多选其募穴,脏病多选其背俞穴。《灵枢﹒卫气》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气在腹者,止之背俞……”说明了脏腑之气可以通过气街与其俞、募穴相联系。由于俞、募穴均与脏腑之气密切联系,因此,临床上常常将病变脏腑的俞、募穴配合运用,以发挥其协同作用。

有学者应用荧光双标记法进行研究,发现各俞募穴组及与脏腑位于同一神经节段的非穴点组分别在脊神经节内出现双标细胞。从现代解剖学角度来看,治疗慢性胃炎所选的背俞穴相当或接近于参与组成支配胃的交感神经节的部位,募穴处于胃部的体表投射区,有丰富的肋间神经。俞募穴与胃皆可通过脊神经节形成直接或间接的神经通路,从而从形态学细胞水平说明胃俞募穴与胃的特异性联系途径。

小贴士

本病的发生、复发与饮食、情志因素关系较大,故在治疗的同时注重帮助患者建立均衡健康的饮食习惯及条畅情志,进行个体化调理,提高其治疗效应。

庄礼兴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广州中医院康复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带头人,靳三针疗法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庄礼兴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专家,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主编或参编著作16部,发表论文(第一作者)60多篇。

庄礼兴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于年获广东省中医药局批准建设,主要开展名中医学术挖掘及整理工作,总结庄礼兴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作者:庄礼兴

整理:潘海华

排版:庄锦源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淘宝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xingweiyanzl.com/mwzs/70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