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ldquo慢性胃炎rdquo

日常生活中,大部分有健康意识的人可能会因为胃胀、呃逆嗝气、消医院消化内科就诊。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明显禁忌症,很多医生都会建议做个胃镜检查。大多数人可能做完胃镜拿到的报告单上面写着: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那么问题又来了,这到底严不严重呢?要不要吃药治疗?

其实关于慢性浅表性胃炎,很多自媒体都有讨论过。刚开始说:慢性浅表性胃炎很多都是过度诊断,根本不需要治疗;现在发展为:没有症状的慢性浅表性胃炎不需要治疗!对此,本人有不同看法。今天咱们就一起聊聊这个波及面比较广的“慢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可以说是最轻的一种慢性胃炎,医生或者朋友可能会告诉你“没什么大问题”,甚至不建议治疗,只需要改善生活饮食习惯就行。当然有的医生想得更周全,特别是伴有有口腔异味的,他会建议你去做个C14呼气试验,检查一下有没有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会引起慢性活动性胃炎,而慢性浅表性胃炎80%和它有关,它还是个一级致癌因子,是胃癌的元凶,越早治疗受益越大,所以要查、要杀)。有些如果做了相关病理检查的,还会建议你等病检结果出来再制定治疗方案。既然慢性浅表性胃炎大部分都意味着基本没有问题,那为什么有的医生还会有这么多的建议呢?

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到底要不要治疗?

该病症状无明显特异性,可表现为胃部钝痛、饱胀及堵塞感,常伴有嗳气打嗝、恶心呃逆、反酸烧心、食欲不振甚至逐渐消瘦等现象。可由饮食不当、情绪刺激、过度劳累及天气骤变等因素引发。患者症状的有无及轻重与胃黏膜炎症的严重程度没有明显的正相关,部分患者可以没有症状。

a、发现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者,不论有无症状都需作根除治疗!

幽门螺旋杆菌相关的慢性胃炎属于感染性疾病,具有十分明确的传染性。很多国际性相关治疗指南上都认为需要根除。大量临床研究也证实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后可以明显降低胃癌的发病率,尤其在肠化生、胃萎缩发生以前根除者获益更大。

b、有症状的慢性浅表性胃炎,当然需要治疗!

有症状的慢性浅表性胃炎一般分为两种情况:1.较短时间内出现相关症状者,这是胃黏膜慢性炎症在某种诱因下加重的关系,建议以短期的对症支持治疗和保护胃黏膜为主,当然注意生活饮食习惯仍是基础。2.反复胃区(剑突下及左上腹)不适者,往往还伴有精神紧张、烦躁易怒(中医认为怒伤肝,容易造成肝火犯胃、肝胃不和,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为滋阴派代表,其所著《丹溪心法》首创名方“左金丸”专治肝火犯胃证)、眩晕健忘、心悸失眠及情绪低落等,迟早会加重慢性胃炎相关症状,形成恶性循环,进而把病情推向复杂,不易治愈。出现慢性胃炎症状,胃镜检查显示浅表性胃炎,排除了其他疾病,但是单纯地按慢性胃炎治疗,疗效又不好,类似胃炎的症状仍持续存在,这时可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如果不积极治疗,患者的生活质量会逐渐下降。

c、没有症状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是否需要治疗,要根据病检而定。

这样说的原因在于:首先,胃黏膜炎症程度与患者症状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其次,患者症状的有无和轻重还与患者个体差异所导致的耐受程度有关;最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长时间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可进一步发展成为“萎缩性胃炎”,明显增加胃癌的发病率。据专业临床研究:大约50%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会转化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其中约40%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会转化成肠化生,而至少8%的肠化生患者容易发展为异性增生,进而形成胃癌。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虽然没有症状,如果查到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建议必须作根除治疗;活检的病理结果提示有中、重度慢性炎症者,仍应适当治疗,以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为主,减轻胃黏膜的炎症反应。只有病检是轻度慢性炎症者,暂不需特殊治疗,但要注意自我保养,以免加重。俗话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防微杜渐正是我们应该做的。胃病“三分治疗,七分保养”,很多胃病是吃出来的毛病,有时真是“病从口入”,所以改善生活饮食习惯很重要,也是最基础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xingweiyanzl.com/mwzs/67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