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通常是表现为上腹痛、灼烧感、上腹胀、症状多伴有早饱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如果同时满足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痛和上腹灼烧感等患者,且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半年,且近3个月符合以上诊断标准,就可以判定为是功能性消化不良。那么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原因是什么?功能性消化不良与慢性胃炎又有什么区别?接下来跟大家详细讲解。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原因:1.不良的饮食习惯
如果人长时间处于不良的饮食习惯下,就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胃病,而各种各样的胃肠疾病很容易会引起消化不良。此外,胃和十二指肠部位的慢性炎症,也会导致食管、胃、十二指肠的正常蠕动功能失调,会导致消化不良。
2.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旋菌与功能性消化不良之间虽然不能证实密切相关,但也不能证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但根除幽门螺杆菌确实有部分患者消化不良症状得到改善,所以一般认为Hp感染仍是本病的原因之一。
3.心理因素
长时间的负面情绪会影响胃肠道扩张的敏感性降低,如果注意力不集中或者长时间处于焦虑等精神状态的情况下,胃肠道疾病也会显著加重。
那么功能性消化不良与慢性胃炎的区别:很多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与慢性胃炎十分相似,但其炎症病变程度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轻重并不一样,而且不少慢性胃炎患者通过改善运动功能,症状可明显改善甚至消失。
慢性胃炎分为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两大基本类型。大量健康人群普查,常存在浅表性胃炎,临床上无症状,常无需治疗。
消化不良则是临床常见的症候群,其中一半以上是功能性消化不良。而且伴有上腹疼痛、胃胀、上腹灼烧感、饱腹感等症状。这就提示我们有症状的轻度慢性胃炎和功能性消化不良可能属同等概念,慢性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属镜下诊断,而临床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