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西地区发现的魏晋十六国墓葬中,多可在其墓室顶部见到一种四面结顶,以一块方砖嵌入其顶部的藻井,有的藻井砖上还绘有多种图像纹饰,是河西地区魏晋十六国墓葬的特征之一。藻井一词,最早见于汉赋,藻井通常位于室内的上方,呈伞盖形,由细密的斗拱承托,象征天宇的崇高。藻井上一般都绘有彩画、浮雕。藻井的形式,有四方八方,圆形等,构造复杂。有的藻井各层之间使用斗拱,雕刻精致,华美,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有的藻井则不用斗拱,而以木板层层叠落,既美观而又简洁大方。在武威市博物馆内馆藏有魏晋十六国时期藻井砖多块,今天向大家分享其中的一块——“八鸟朝阳”彩绘画像砖。
其长38厘米、宽35厘米、厚5厘米,泥质红陶,呈方形,砖以白色为底,正面彩绘“八鸟朝阳”图饰,墨线勾勒边框,中心圆圈中饰红唇黑身飞鸟,代表太阳。周边饰红白相间的尖角莲瓣八枚,莲瓣间绘八只大羽飞鸟朝中心飞翔,图案空白处填饰梅花。整体色彩鲜艳,构图巧妙。
藻井砖中心圆圈中的飞鸟是古代的“三足乌”或“金乌”。在古代神话中,“三足乌”或“金乌”被认为是太阳的象征。魏晋时期将墓室的顶部建造成覆斗形或穹隆形,是依据“天圆地方”的理念。在顶部的藻井砖上绘有三足乌、玉兔、龙等代表太阳、月亮和天宇的图案纹饰,形成所谓“神祇所居的天国世界”,表达的是他们追求长生不老、羽化升仙的美好愿望。
“八鸟朝阳”彩绘画像砖是魏晋时期河西地区人民精神的浓缩与观念的载体,为了解魏晋时期河西当地人民的思想意识形态、深入进行图像文化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编辑:买春雨(文/侯丽蓉)
来源:武威市博物馆
武威市博物馆
图文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