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一个早晨,趁同事们还没上班,医院的实习医生BarryMarshall打开温箱,把事先准备好的一烧杯细菌喝了下去。
五天以后的清晨,Marshall从腹痛中醒来,直奔洗手间,开始呕吐。吐完了以后他感觉好了一些,虽然有些疲惫,但还是坚持去了实验室。
10天以后的胃镜检查发现,细菌已经在他的胃里到处繁殖——他已经患上了严重的胃炎。
这种导致胃炎的细菌就是著名的幽门螺旋杆菌。
不过Marshall已经有了应对方法。通过连续服用铋制剂和甲硝唑,他又成功地根除了自己的幽门螺旋菌感染[1]。
幽门螺旋菌感染是胃炎、胃溃疡、胃癌和胃粘膜淋巴瘤的主要原因。受益于Marshall的发现,这些疾病在发达国家[2][3][4]的发病率已经大幅下降。
因为他对胃病领域杰出的贡献,BarryMarshall和发现幽门螺旋杆菌的RobinWarren分享了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5]。
当初之所以在自己身上做这个实验,是因为他关于幽门螺旋菌与胃病之间关系的理论(应该说是发现),不能被主流医学界所接受,得不到人体实验的批准。
01
幽门螺旋菌
虽然胃病发病率在下降,但是全球仍然有半数以上的人被幽门螺旋菌长期感染,只不过大多数受感者没有明显症状而已[6][7]。
科学家认为,最初的感染很可能发生在儿时[7]。急性感染得不到有效治疗,或者没有被发现,会发展成慢性感染。
当慢性胃炎进一步发展成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和癌变的几率显著升高[6]。
高盐条件增加幽门螺旋菌的毒性,因此低盐饮食对于胃病的防治非常重要。
科学家发现,在高盐浓度时,幽门螺旋菌的基因表达出现很大变化[8]。细菌生长速度大幅下降,细胞变得很长,形成长链,好像出现了细胞分裂的问题[9]。这些形态变化可能是幽门螺旋菌毒性增加的前奏[10]。
研究发现,尿钠高的人,幽门螺旋菌感染与萎缩性胃炎风险提高3-13倍[11];而高盐摄入显著提高胃癌的风险[12]。
最新的数据还发现,幽门螺旋菌与高血脂[12][13]和动脉硬化[14]存在某种联系。
因此,有效地防控幽门螺旋菌感染有很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02
幽门螺旋菌的标准治疗
源于Marshall最初的配方,当前治疗幽门螺旋菌的标准方案是“三重根治疗法”[15]。
这种方法采用三种药物:质子泵阻断剂;克拉霉素毫克;阿莫西林1克(青霉素过敏者换甲硝哒唑毫克)。以上组合每天两次,连续14天,即可达到70%左右的根除率。
荟萃研究发现,在发达国家,三重疗法成功后第一年的复发率为2.7%,之后每年只有1.5%。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治疗成功后一年或一年以上的复发率都在12-13%[16][17]。
这些数据说明,发展中国家的高复发率很可能来自重新感染,而不是旧菌复生。
来自非洲[18][19]和印度[20]的研究印证了这一点。人们发现,幽门螺旋菌的感染与家庭人口的多少,每个房间住多少人,以及经济卫生条件显著相关。
因为根治后每一年都有12-13%的人复发,所以几年以后大多数患者都会重新感染。于是幽门螺旋菌变成了驱不走的病魔。
我国幽门螺旋菌的感染率为60%[21]。
幽门螺旋菌喜欢低氧的环境,在体外不能长时间存活。除了胃部,人的口腔和大肠都发现过活的细菌[8]。因此不用公筷不分餐的习惯给这种致癌细菌提供了很方便的传播途径。
下一次大家一桌用餐,动筷子之前,想一想自己是否愿意分享同桌的幽门螺旋菌。
03
幽门螺旋菌的其他治疗方案
抗生素三重疗法根治幽门螺旋菌虽然有效,但是容易发生抗药性,以及肠道菌群失调等副作用。
于是人们想起了用益生菌。大量数据表明,益生菌不但可以辅助抗生素治疗,降低其副作用[22][23],对于一部分患者甚至可以达到直接根治的效果[24][25]。
意大利的一个医疗小组给病人连续10天同时服用8种益生菌,结果1/3的患者可以在不用抗生素的情况下幽门螺旋菌转阴[29]。
如何解释对于一部分人不用抗生素,光用益生菌就可以根治幽门螺旋菌?
这个答案可能不在胃里,而在肠道。
研究发现,幽门螺旋菌感染与预后较差的大肠息肉密切相关[26]。而胃炎患者的便秘发病率升高[27]。
这些数据说明肠道健康与幽门螺旋菌在胃里的生长有某种相关性。可能的解释是,当肠道不通畅,胃不能有效地排空食物残渣,于是给寄生在胃里的幽门螺旋菌提供了增殖的养料。
益生菌改善了肠道的菌群环境,疏通了肠道,减少了食物残渣在胃里的滞留,从而破坏了螺旋菌在胃里生长的条件。
如果属实,那么那些可以有效逆转便秘的方法如粪便移植[28]、蔬果昔、低脂纯素饮食,将是逆转幽门螺旋菌和胃病的有效方法。
一位纯素食多年的朋友在实验室工作。他和同事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检测各自的幽门螺旋菌,结果他比所有吃肉的同事的细菌少75%!
04
胃溃疡
胃溃疡是自己的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了自己的胃粘膜,形成的伤口。胃溃疡最常见的表现是胃痛,严重的会伴有内出血。
正常情况我们的胃粘膜表面有一层保护性粘液使之免遭胃液的侵蚀。当保护层太薄或者胃酸太多,这个平衡被破坏。长期不平衡引发溃疡。
幽门螺旋菌感染可能导致胃液增加或者减少。二者都可能引起溃疡[29]。
发生在幽门(胃和小肠连接处)附近的感染往往引起内分泌系统的紊乱,最终导致胃酸分泌过多,流入十二指肠形成十二指肠溃疡。这种溃疡一般不会发展成癌症。
发生在胃体的长期感染导致胃壁细胞的死亡和胃黏膜的萎缩,即萎缩性胃炎。这时胃液的分泌反而减少。因为胃组织坏死,即使胃酸减少,仍然形成溃疡。这种溃疡发展成胃癌的风险较大。
对于幽门螺旋菌阳性的胃溃疡患者,三重根除法是直接有效的方法[30],但是对10-30%的患者达不到根除。
另一方面,即使根除了幽门螺旋菌,胃溃疡还有其他独立或非独立的诱因。不同的因素也可能同时发生在一个患者身上。
胃黏膜在前列腺素的刺激下分泌保护性粘液。而前列腺素的生成被阿司匹林和非固醇类止痛药NSAID抑制。长期服用这类药物是发生胃溃疡的另一个风险因素[33]。
在Marshall之前,人们一直认为胃溃疡是精神压力导致的。
幽门螺旋菌的发现和抗生素疗法的推广使心理因素渐渐被遗忘。但是最近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心理压力是独立于幽门螺旋菌的溃疡风险因素[31][32]。在一项研究中,压力最大的一组人比最小的一组受试者,胃溃疡风险提高2倍[33]。
饮食因素也对溃疡的形成有调节作用。
胃酸分泌受到组胺、神经递质乙酰胆碱、胃素(一种胃细胞分泌的激素)的调节[34]。蔬菜和水果所含的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在多个节点影响胃液的分泌、炎症的强弱、胃肠的蠕动、和伤口的愈合[35]。
摄入充足的蔬菜和水果是预防胃溃疡有效的方法。
05
胃癌
因为与胃癌之间的明确关联,幽门螺旋菌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1级致癌物[36][37]。
但是是否发生癌变,首先与细菌和受感者的基因有关[38]。
研究发现,某些基因型的幽门螺旋菌比普通菌株提高胃癌的风险6-17倍;一种遗传变异的携带者,胃癌风险提高2.3倍[39]。如果易感人群遇到高毒性的幽门螺旋菌,癌变几率可增加50倍。
除了基因因素,生活方式对于胃癌的发生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调查数据表明,在亚洲国家里,虽然印度、巴基斯坦比中国、日本和韩国的幽门螺旋菌感染比例都高,但是胃癌发病率却低的多[40]。科学家认为这与南亚人很少吃肉,以及较少吃盐有关。值得注意的是,印度东南地区的居民摄入较多的腌制鱼类,这一部分地区的胃癌发病率比印度其他地区显著升高。
多项研究反复证明,增加胃癌风险的因素包括:总肉类[41]、加工肉类[42][43][44][45][46][47]、红肉[44][45][46][47][48]、禽类[41]、奶类[41][49]、烟酒[42][44][50][51]、高盐食物[42][43][44][50][51][10][52]、精制碳水化合物[43]、肥胖[42]。
降低风险的因素包括:蔬菜[43][44][50][51][53]、水果[43][44][51][53][54]、纤维[43][55]、维生素C[50][51][52][56]、类胡萝卜素[57][58]、异黄酮[59]。
针对上面这一坨参考文献,我只想问一句,
徐嘉博士您这么写您小学语文老师同意了吗?
其中加工肉类和在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亚硝胺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1级致癌物。这一点在对亚硝酸盐摄入量(不包括体内从硝酸盐转化的)的大量调查中再次被印证[60][61]。
相反,硝酸盐摄入量与蔬菜水果相关,显著降低胃癌的风险[60][61]。
一项大规模研究统计了个国家的数据,发现如果发展中国家(如中国)仅仅把每天的平均蔬菜摄入量提高到克,即可降低12%的胃癌风险;把水果摄入量提高到克,可进一步降低10%的胃癌风险[62]。
抗生素疗法是当今幽门螺旋菌阳性胃病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
如何在饮食上善待自己的胃?以下是基本原则:
[1]分餐、用公筷、外出自带碗筷;
[2]避免高盐食物;
[3]避免动物制品,尤其是加工肉类;
[4]多吃蔬菜水果;
[5]戒烟戒酒;
[6]幽门螺旋菌阳性可以尝试益生菌。
几乎和人类发现幽门螺旋菌导致胃病同时,低脂高碳水化合物饮食(素食)逆转糖尿病也被报道。可是从那时起,糖尿病却越来越流行。究其原因,靠饮食逆转疾病不会产生直接经济利益。
什么时候素食逆转糖尿病也成为首选治疗方案,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资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