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我国慢性乙肝和丙肝的感染者,总和已经接近一亿(乙肝万,丙肝近万),占全球1/4,肝癌病例占全球一半!慢性肝炎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巨大负担,而对抗慢性肝炎预防是关键,海医院专家介绍,现在虽然公众对乙肝并不陌生,但很多人对慢肝治疗普遍存在认知不足。乙肝患者应立刻行动起来,争取实现“临床治愈”。
乙肝患者能否达到治愈?
许多人抱有“乙肝病毒难以清除只能控制”的认知,但其实乙肝是有望实现“临床治愈”的。乙肝治疗策略中,是有治疗目标和治疗终点的,其中有3个终点即治疗结束点。
①可接受的治疗终点。处于该阶段的患者其乙肝病毒已降到检测不到的程度,但却不能停药,否则极易复发;
②满意治疗终点。即停药后e抗原血清学转换实现持久的病毒学应答。此阶段患者可以在经抗病毒治疗后“大三阳”转为“小三阳”。因此一旦实现该终点,就意味着患者可以在停药后,保持持久的疗效;
③理想治疗终点。即停药后持久的表面抗原清除,伴或不伴表面抗原血清学转换,就是“临床治愈”。
因此说,慢乙肝患者通过规范治疗,是有望实现停药不复发的,甚至“临床治愈”,摘掉“乙肝”这顶沉重的帽子。
乙肝治疗是否要长期用药?
目前,治疗慢乙肝病毒的药物包括:核苷类药物和干扰素类药物两大类。它们都可以抑制患者的乙肝病毒,达到实现检测不到乙肝病毒(即基本治疗终点)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在实现满意和理想治疗终点上存在差异。
由于核苷类药物作用靶点单一,只能抑制病毒,因此获得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较低,即便通过核苷类药物获得e抗原血清学转换,但停药1年后复发率高达50%以上,很难实现持久的e抗原血清学转换。所以接受核苷类药物治疗要做好长期的治疗准备。而长效干扰素不仅可以抑制病毒复制,更能提高机体免疫,使患者获得较高和持久的e抗原血清学转换,从而实现“停药后持久应答”。
研究显示,经长效干扰素治疗48周,超过60%的患者(高转氨酶、低病毒)可获得“大三阳”转“小三阳”,其中患者又有30%在随访3年中获得“临床治愈”。因此,可以说乙肝治疗是可以实现停药不复发的。
慢性乙肝患者尽早接受规范治疗,可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率,同时提高生活质量。因此,海医院建议,慢乙肝患者在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能尝试长效干扰素治疗,给自己一个‘临床治愈’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