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旭东,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现任中医院院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历任中国医院消化科主任、副院长。卫生部脾胃病重点专科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胃病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胃病重点专科协作组组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学分会和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委员会委员、中央保健会诊专家。同时担任《世界中医药》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医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药杂志》等杂志编委。
唐教授长期从事中医脾胃理论、,中西医结合防治胃癌前病变、功能性胃肠病、胃食管反流病等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学研究等。学术上继承和发扬中医脾胃学说和脾胃通降理论,结合整理研究董建华院士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并与现代医学的胃肠动力学理论、形态学诊断融会,探索脾胃通降理论在防治胃食管反流病等消化系统难治病研究中的具体运用方法,取得良好疗效。
唐教授发表学术论文如“脾胃病辨证论治再认识”“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研究若干问题的讨论”“中医药抗溃疡病复发研究的若干问题”“加强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研究”“通降饮治疗胃食管反流病86例疗效观察”等余篇。编撰著作8部,其中担任《癌前期病变的诊断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21世纪中医临床医学发展策略》《消化性溃疡》4部学术著作的主编,担任编委4部。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级、部局级、校院级科研课题20余项,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基础研究三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20余名。
记者:
唐院长,您好,您师从北医院脾胃病专家董建华院士,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消化内科的工作,对董建华院士的“脾胃学说”和“通降论”等学术思想进行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请您简要谈谈其内涵和临床应用情况。
历朝历代医家围绕“脾胃”“脏腑”理论建立了“中医脾胃学说”理论,是中医学应用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脾胃学说”基于升降理论为主,脾主升,胃主降,脾主运,胃主纳,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是以脾脏为中心的理论,董建华董老在脾胃学说里面更强调通降理论,董老的“通降论”学术思想,是其治疗脾胃病证乃至内科杂病经验的精髓和核心所在,在中医学术界有很深的影响。我在年~年跟董老攻读中医内科消化专业博士学位的时候,专门撰写了一篇文章《董建华“通降论”学术思想整理》,系统总结了董老的“通降论”思想的特点,1)胃病认识上的三要素,即以降为顺,因滞而病,以通祛疾。董老治疗胃部疾病时都是以降为顺,以通为用,董老认为胃病虽有寒热虚实之别,治疗用药亦有温清补泻之分,但总以开其郁滞,调其升降为目的。胃虚兼以益胃,脾虚兼以补脾,可谓通降不伤正,补益需寓通,最终达到恢复胃之通降功能的目的。2)胃病治则上的二点论,即既“脾胃分治”,又“脾胃合治”。胃与脾的联系如同唇齿相依,密不可分,生理上纳运相协,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病理上脾胃病每多互传,最终形成脾胃同病的转归,故临床上对于脾胃病证“脾胃合治”,尤其是虚实夹杂之证更需要“脾胃合治”。然胃与脾二者同中有异,脾属湿土,胃属燥土,胃主纳,脾主化,胃气以降为顺,脾气以升为宜,故“脾胃分治”对于胃肠疾病尤其是慢性胃病诊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指导作用。临床治疗总以恢复脾胃正常功能为最终目的。3)胃病治法上的一轴线,即治胃必调气血,以此贯穿其他治法。董老人为,固然胃病有温清补泻等众多治法,但调理气血为一条中心轴线,贯穿始终。胃为多气多血之腑,以气血调畅为贵,董老在诊治胃病过程中善用气血辨证,治胃必调理气血,并与理气通降之治胃大法相融合,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系列方药,疗效确切。
唐院长:记者:唐院长,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增大,脾胃病成为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医药作为独具特色的卫生资源,在防治脾胃病方面具有哪些显著优势?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卫生资源,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等方面独具特色与优势,具有收费低、疗效好、不良反应小等特点。在治疗疾病时,中医以患病的“人”为中心进行临床诊疗,在考虑“病”的同时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