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店品类结构和销售结构密切配合,则药店的盈利能力较强;若药店的品类结构与销售结构脱节,则药店的盈利能力较弱。
每个连锁企业都有属于自己的制度、流程和岗位职责,而制度和流程的核心是围绕品类结构和销售结构而制定的,其实也就是围绕药店核心指标——“业绩”而定,目标是让品类结构更加完善,富有竞争力;同时,让销售结构更加有效,增强盈利能力,推动企业发展。
品类结构、销售结构围绕顾客而设定,不同的顾客、不同的疾病、不同的商品需求,是药店所有从业人员工作的方向。无论是什么样的制度、流程和岗位职责,核心只有一条:推动企业所有门店的商品及员工充分满足顾客需求,让顾客更满意。只有如此,门店业绩才有更高效的保证。
品类配置的方向
既然品类结构需要满足顾客需求,而顾客需求来源于病症,那么,药店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对病症进行分类。
比如,所在的城市多发疾病有哪些,常见病是哪些,品类配置方向是什么?不同的城市,往往有不一样的疾病谱,在某些地区,因水质较硬(热水瓶中常有水垢),结石症比较多发;沙蒿种植较多的城市,过敏症可能多发;饮食重盐的地区,高血压患者较多……
再如,消化系统疾病有很多种,有胃、肠、肝、胆各子系统,仅就胃病而言,包括但不限于西医分型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等;中医分型则有胃寒、胃热、胃痛、胃胀、胃反流等。(参看表1)
笔者用表1举例是有特殊用意的,譬如胃寒,究竟配置多少个品种,每个地区不尽相同。如广东、海南、广西,很多人从小就爱喝凉茶、吃寒凉的海鲜,胃寒患者居多;而西北地区,从小就喜欢吃牛羊肉,胃热患者居多。显然,这就是不一样的多发病,不一样的疾病谱。
那么,药店就需要按照本地化属性来配置商品,方能满足顾客需求,由此才能少产生滞销品种。如果没有疾病谱,而是凭借感觉或借鉴其他企业的商品配置,就容易导致品类结构不合理,进而产生各种问题。(参看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该企业对胃寒及胃热品类的配置显然是不平衡的,治疗胃寒的品种有12个,治疗胃热的品种仅有4个,而且胃热品类中缺少高毛利品种,缺失无糖的品种。因此,该企业的品类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增加治疗胃热的品种,减少治疗胃寒的品种。
品类配置的方向来源于本地化疾病特征,如果没有本地化病症特征,甚至是错配,那么,结果显而易见。因此,商品配置要确定好方向。而这个方向既可以从过往数据中查找,医院渠道获得。
之后,从获得的信息中开始确定品类结构配置的方向,哪个品类需要多配置品种,哪些品类需要少配置一些,哪些品类可能仅需1-2个品种即可?同时,医院医生开方习惯,医院处方的品类变化。
品类配置的两大原则
品类配置有两大原则——从现有品类开始,从品牌品种开始。
首先,从现有品类结构开始。所有连锁企业走到今天,已经不再是平地起高楼,而是有了基础的品类结构,有了很多品种,企业经营了多年,因而有了很多忠诚的顾客。因此,品类配置要从现有品类开始优化,进行品种的新增和淘汰。
其次,从品牌品种开始。品牌品种是药店自带客流的品种,经过这么多年的市场教育(媒体广告、患者教育、医生处方等),消费者已经形成了认知,这部分品种其实就是药店品类结构中的中流砥柱,从品牌品种开始配置品类结构,是最优路径。(参看表3)
表3中,附子理中丸品类在14.8-36元中,显然需要补充品种,丰富品类结构。同样,在胃热品种中,2个品牌品种零售价之间也需要补充主推品种。有的品类结构中需要增加主推品种,有的需要补充品牌品种,有的需要完善价格带,具体则要结合企业现有的品类结构进行优化。
价格带的调整
在表2中,我们不仅发现品类配置方向需要调整,而且发现价格带也需要丰富及优化。比如,治疗胃寒的品类价格带是12-55元;治疗胃热的品类价格带是12-25元。显然,胃热的品类需要增加高价格带品种。
在胃寒品类中,销量最大的是规格丸、售价36元的附子理中丸,无论是员工推荐还是顾客自选,都说明顾客在胃部不适时,比较愿意接受36元的价格。从价格带细分来看,最低价是12元,次之是14.8元,接着是2个19元、1个19.5元,再往上分别是23元、25元、26.8元、29.8元、36元、39元、55元。整条价格带的配置可圈可点,但是,在19元的价格带中有3个品种,价格带品种出现重叠,可考虑停采2个,保留1个即可。
而在胃热品类中,销量最大的是三九胃泰颗粒,售价13.8元,明显比胃寒的价格带要低很多,这也从侧面也反映出:胃热这个品类,需要培育一个疗效更好的重点品种作为主推。
治疗胃热的品类价格带是12-25元,细分来看,可以发现整条价格带过于集中在13元上下,导致该品类的价格过低,盈利能力不足,即便门店员工再努力,也很难提升该品类的盈利水平。因此,盈利能力弱的连锁企业,不要想当然地认为是一线员工销售能力弱,也有可能是品类结构出现了问题。
笔者建议,胃热品类增加售价30元左右的重点主推品种,同时停采低价格带的参梅养胃颗粒,增加高毛利的参梅养胃颗粒(无糖型)品种。
透过毛利率看品类结构
毛利率是个参考值,不是绝对值,绝对值是毛利额。因此,笔者建议药店在配置或梳理品类结构时,要把毛利额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值,毛利额决定公司的利润,而不是毛利率。但是,毛利率依然是个必要条件,此处,我们就用毛利率来分析品类结构。
从表2来看,胃寒品类中,丸的附子理中丸的毛利率达60%,12元的参桂理中丸和14.8元的附子理中丸是低毛利吸客品种,其他品种的毛利率基本上在35%-55%之间。这样的品类结构,使得此品类毛利率也很难低于35%,而大部分药店的毛利率中枢就在35%左右。换句话说,如果药店的大部分品类配置很合理,那么,该企业的毛利率就不会低,盈利能力自然也会比较强(此处不讨论其他成本因素,因为,盈利能力强弱与成本息息相关,如房租成本、人力成本、营销成本等)。
相较胃寒品类而言,胃热品类就弱了很多。毛利率最高的品种,也只有45%,其他品种的毛利率都低于35%。换句话说,无论门店员工如何努力,胃热这个品类也很难做到35%以上的毛利率,基本上会在25%左右的水平。
因为,三九胃泰颗粒这个低毛利吸客品种,是顾客刚需品种,门店很难拦截。因此,治疗胃热的品类毛利率不会高。如果加入一个无糖品种,可以满足高血糖患者的需求,门店员工比较容易推荐成功。
因此,笔者常说,商采部门要有营销思维,在引进品种的时候,要考虑门店好不好卖,怎么卖。如果把这两个问题解决了,那么引进的品种就不会因为滞销而不得不大幅度让利促销,因为不促销会使之成为效期商品,而效期品种的处理恰恰是最影响商采人员精力的事情。
如果一个药店,很少有滞销品种,很少出现效期品种,那么,这个药店的商采人员是最幸福的。他们会有更多的时间来配置和优化商品线,而不是把更多的时间用来处理滞销品、大库存、效期品种。一个是越做越顺、良性循环,一个是越做越累、恶性循环。如果一个药店,很少有效期品种,那么顾客和员工也是幸福的。因为,员工不需要自掏腰包赔付效期品种,顾客也不用担心买到效期品种。
本文为中国药店原创/整理,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长按上图3秒钟,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