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反流性胃炎又称碱性反流性胃炎,是消化系统较为常见和多发的疾病,临床上将其分为继发和原发两种类型,前者多发生于胃幽门术后,而后者主要是发生在非手术胃的患者当中。现代医学对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疗尚未发现非常有效的药物和根治方法。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胀痛、烧灼痛、恶心呕吐、腹胀、嗳气不舒,嘈杂等,在中医学中属“胃脘痛”“痞满”“嘈杂”“呕吐”等范畴。《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载“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由此可见,肝胃不和是本病发病的基本病机。脾胃同居中焦,为全身气机升降之枢纽,主司受纳运化水谷精微,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升浊降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消化吸收与排泄功能。而这一过程有赖于肝气之正常疏泄,使胆汁顺降以助消化。《灵枢·本输》曰:“胆随胃降”。若中焦气机失和,胃失和降而上逆,则可导致胆汁不降随胃气上逆,引起胆汁反流。针对于此,《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提出:“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的治疗方案。
穴位埋线是在《灵枢·终始》“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纳而就留之”的理论指导下为适应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而产生的,以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应用微创技术将生物可降解蛋白线体埋入人体相应穴位,对机体产生有益的生物化学刺激,从而调动机体本身固有的调节机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协调脏腑,调和阴阳来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其通过羊肠线对腧穴的长期持续刺激作用,提高腧穴的兴奋性和传导性,达到良性、双向性调节的目的。尤其适用于慢性和顽固性疾病的治疗。基于对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本研究选用上脘、中脘、双侧日月、脾俞、胃俞、胆俞、足三里。上脘为任脉、手太阳、足阳明经交会穴,中脘为胃之募穴,日月为胆之募穴,脾俞、胃俞、胆俞为背俞穴,俞募相配,以通经活络,和胃降逆。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合治内腑”,《灵枢·五邪》曰:“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可见足三里对于脾胃疾病的治疗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有动物实验研究证实,针刺以上部分穴位,能改善胃黏膜血流量,调节pH值,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调节胃肠激素水平,促进受损胃黏膜的修复。
亚平连锁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