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识病机十九条

乌鲁木齐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病机十九条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准则,也是中医入门的基本知识。要求为医者在诊断疾病时要:“审察病机,无失其宜;”在治疗疾病的时候要:“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为了便于记忆,简便归纳为:五脏病机五条;上下病机二条;风、寒、湿病机三条;火病机五条;热病机四条。其口诀是:“五脏上下风寒湿,火五热四要记牢。”1、五脏病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2、上下病机: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厥固泄,皆属于下。风寒湿病机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痉项强,皆属于湿。3、火病机五:诸热瞀瘛,皆属于火(心)。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4、热病机四: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原文:帝曰:“善。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经言盛者泻之,虚则补之,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污(污),工巧神圣,可得闻乎?岐伯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帝曰:“愿闻病机何如?”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皆属于火(心);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医认为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故五运之气,内应人之五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气郁,皆属于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焦肾肝之疾。诸痿喘满,皆属于上焦心肺之疾。此皆五脏之疾,病机由内动而致。天之三阴三阳化六气,以生寒暑燥湿风火,内应人之六腑,外引十二经络。诸热目眩心烦皆属于火,系手少阳三焦经;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系手少阴心经;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系手厥阴心包经;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系足太阳膀胱经;诸腹胀大,皆属于热,系足太阴脾经;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系足阳明胃经;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系足厥阴肝经;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系手太阴肺经;诸病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系手阳明大肠经;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系手太阳小肠经;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系足少阴肾经;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系足少阳胆经。此皆十二经络之邪,病机由外所致。“病机十九条”详解:1、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本条所讲的是因“风”所至的“掉眩”病,所谓的掉眩,就是指眩晕病。并且把病位所在落实到肝脏。肝属木,五气属风。风性动摇无定,所以中医上把一些动摇无定的病,都称为风病。但从临床上来看,动摇不定的眩晕病,不一定全在于肝,所谓的肝,主要指的是以肝风内动等病情而论。如:肝热生风,肝阳化风,郁怒生风等等。从病机上来说,主要是肝失所养,以至于肝中相火上冲为病,比如现在一些高血压病人。乙癸同源,乙指木,是肝;癸指水,是肾。指的是肝肾同源。肝藏血,但肝中之血需肾精化生,肾精不足,肝血必不足。枸杞子只所以可明目,在于它是一味滋肾养精的药,只有肾精足了,肝血才能足,肝有血所养才能制约相火,相火潜于下,不上冲,才不会有肝风内动等病情发生。《黄帝内经》就有“有上气不足,头为之苦晕,目为之眩”,这里眩晕病的病因就是因中气不足。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虚则中气不能上升,清阳不升头不能得养所以眩晕。所以对中气不足的眩晕病治疗,就不能以清肝潜阳来治了,得反方向来治,可用补中益气之法来治。临床上还有一类眩晕病的病机是湿所致,《金匮要略》就有“泽泻汤”利湿治晕的方法。所以必须辨清证才可正确立法施药。对于上述眩晕病的病机来说,不只是肝的问题。所以治疗时得辨别出那种病机至关重要。肝阳化风、肝风内动等肝脏所引起的眩晕病,临症中必还存在有心烦易怒等症状;而对于中气不足所至的眩晕,病人同时还会有气短、神疲无力、眩晕的感觉,同时会感到头里空空的等;而对于因痰湿所至的眩晕,头必重且晕。2、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寒是病因,“收引”是指人的筋脉关节活动不灵活。冬天寒冷了,我们觉得人会笨起来,活动也不方便,这都是因为寒的原因。本条指出病位在于肾。《黄帝内经》“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血遇热则行,遇寒则凝。阴阳平衡身体才能健康,阳虚则阴重。肾为人体阴阳之根本,肾阳又是一身阳气的根本,肾阳足则一身阳气强,才能有力推动血的运行,局部经脉就必然会缺少血气的正常涵养。这种情况下寒邪就会乘隙而入痹阻经脉,从而引起经脉挛急,关节拘挛难以曲伸。肾主水,有的病人长期肾阳虚,会导致水湿不化,寒湿内阻又会进一步的影响气血的通畅;脾主运化,脾得不到肾阳的温煦,则无力运化水湿而生痰。如水肿病、尿不通畅的肾功能不全等疾病大多是肾阳不足为根本病机。内阳不足,再加上外来之寒邪,以至于寒湿痹阻经脉关节,成为痹症。从痹症来说,既有阳虚之内寒,又有外寒之袭入,正虚邪入,内外合邪,虚实夹杂。如若病程长久,还会有气血的损耗之虚症存在,一面是身体虚,一面是寒、痰、瘀三邪互结而成痼疾,临症经验证明旧寒不除,痰瘀难消;但只温阳又难以消痰瘀。所以在治疗上不可单纯应用温肾祛寒,还应化痰去瘀通络并重治疗。象“独活寄生汤”、“三痹汤”等治痹名方,都是从上述理论中制订出来的。3、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膹是胸闷气喘的意思,郁是郁阻不通的意思。本条讲的是胸闷气喘等病主要的病位在于肺。肺主一身之气,主制节。肺对气的制节功能,在于肺的宣发和肃降来完成。肺的宣发和肃降是一对矛盾体,只有正常的宣发,才能有正常的肃降。宣发指的是气机向外,而肃降指的是气机向下。人若着凉了,寒气会把肺气闭住,肺的宣发功能就会下降,没有了正常的宣发功能,肺的肃降功能也就不行了,此时气机会上逆,就出现了咳嗽。象《伤寒论》中的“麻黄汤”就是用麻黄来宣肺,用杏仁来肃肺,把肺的宣肃功能调节正常了,肺气有所主,再加上桂枝的温经散寒来祛寒邪,于是风寒感冒就治好了。肺的宣肃不力,对气机和水液的调节功能就下降,还会引起水肿病,如水肿病中的“风水”治疗上必须对肺的宣肃功能调节,要不风水就很难治好。就算不是风水病,其它的水肿病,只要有肺气不利的病机出来,也必须对肺的宣肃功能调理。在临床治疗水肿时,若加些麻黄,可明显的增加利水的功效。这种治疗方法,是《丹溪心法》首先提出来的,并称其为“提壶揭盖法”。肺的宣肃功能,得有足够的肺气为基础才能完成。象脾胃虚弱的病人,则肺气必不足,临床上常见一些咳嗽胸闷日久的病人,症见四肢困乏无力、气短神疲等,这种咳嗽只一味的去止咳是治不好的,必须健脾补气,脾气足肺气才能足,只有这样肺的宣肃功能才能正常。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肾主纳气,肾气虚的病人大多肺气也虚,因为肾的摄纳弱,气不能归根,以致气浮于上,胸闷喘息。很多哮喘病人,常见到夜尿频、怕冷、自汗,稍有运动就气喘等,这就是肾不纳气的原因,治疗必须固肾为本,否则哮喘是治不好的。人是一个整体,肺不单一是肺的问题,《黄帝内经》中讲到五脏六腑都会使人咳嗽,有时病虽不在肺,但病之主必是在肺,所以说胸闷之病,多从肺施治。4、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本条讲的是水湿病、水肿病,以及腹部胀满为症的疾病,病位在于脾。“诸湿肿满”,可以理解为湿、肿、满三种病,也可以理解为因湿所至的肿、满病。但其归于脾是正确的。脾喜温燥而恶寒湿,主运化(运化水谷和水湿),居人体之中,通过和胃的通降以转运气机上下,故脾胃是气机的枢纽。但脾的运化功能有赖阳气之温煦。如里气阳两虚,脾的运化功能就会下降,水谷不运则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就会下降,人的生命机能也就会下降,所以李东垣治病以脾胃立论是很有道理的。若脾的运化水湿功能下降,过多的水湿会阻在体内,从而阻滞了气血的运行而生它病。如脾的气阳两虚,运化失职,水谷精气不能依赖脾气散精于肺,肺虚则无力行其通调水道(中医上称为“治节”),脾又主肌肉,于是水湿阻于肌肉,人就胖了。这就是肥胖症的主要病机之一。肺主皮毛,肺虚而皮毛会失去固密,人体无力抗风寒,所以人就会常常感冒,现在很多小孩子在幼儿园上学,三天两头感冒,久治不好,主要的原因就是在于脾虚。现在的抗生素、非甾体类止痛,以及中医的清热解毒药乱用,严重的损伤了人的脾气和脾阳,所以脾虚症的病人很多。脾阳虚日久,还会伤到了肾阳。肾阳不足,脾土得不到肾阳的温煦,肾阳不足,脾阳亦虚,脾胃的气机枢纽不畅而无力运水,水湿停滞而成水肿病,治疗必施健脾运湿之药。5、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李中梓认为“热轻则痒,热重则痛”。李氏是清代名医,著有《医宗必读》、《内经知要》等书,他对《黄帝内经》有很深的理解,他所提出的热是至理。中医外科的疮疡初起热轻,所以病也轻,病人感觉到局部有发痒的感觉。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郁热加重,病重热炽就痛了。但《黄帝内经》中说这些病症属于心,心主火,心为火脏。这主要是因为受到当时五行理论的影响。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主要在于心主血脉,痛、痒、疮等疾病,都有局部的血流不畅,治疗上不仅要清解,更要散热结,而散热结必得加凉血活血的药,如忍冬藤、益母草、丹参等,所以说从心论也是对的。中医说的“不通则痛”,主要是指血不通畅,但不荣亦痛,局部得不到营养也会痛,如临床上很多痛经的妇科病人,不仅有不通的病机存在,还有不荣的存在。治疗上不仅要通,还要补养。郁阻日久了,血脉不畅,所以也要从“心主血脉”加些调血药,所以说对本条的理解,不可局限于“心”。6、诸痿喘呕,皆属于上:中医辨证有上、中、下三焦。这里所指的上,是指上焦而言。《黄帝内经》中说到痿、喘、呕三病主要病位在于上焦。上焦,即胸中,内藏心肺二脏。心主血脉,肺主气。肺和心的关系,实际就是气和血的运行关系。从生理上来说,肺主治节。这治节,主要的就是指肺对人一身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肺受病则肺的宣肃功能失司,则肺的治节功能就下降。痰上阻于肺,喘则发作(这种哮喘所致的心功能不全,和心功能不全所致的心肺病都很常见。但真正的病机在于肾阳亏虚,治疗的核心在于脾肾,病位在上焦)。《黄帝内经》“五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肺气要清宁才能肃降有力,水道才能通调。人的五志能化火,火性上炎。肺为五脏的华盖,上炎之火热必会灼肺。肺受热则不能治节,水道不行,血脉随之痹阻,津液不能输布,于是痿症发作。又痰壅于肺则病喘、饮邪迫肺亦病喘、肺气太虚亦能病喘。但临床上对痿症的论治,后世又多从阳明而论。何为阳明?阳明为胃。从胃论治痿症,也是从《黄帝内经》“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这两句中得出。所以说痿症的治疗,不仅仅在肺,更多是在中焦。但肺热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因。要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主要在于辨证论治,而不是局限于从本条中机械的对待。呕是胃之病,但肺气不利,水津不布,以至于痰阻于胃,会引起呕病。对于呕病,肝火、大肠热等引起更多。7、诸厥固泄,皆属于下:本条讲的是“厥”、“固”、“泄”三种病的病变部位在于下焦,病因也在于下焦。五脏中位于下焦的有肝、肾二脏。厥,是指四肢冰冷(这种四肢冰冷,中医上称为厥冷)或者人事不省的病;固,是前后大小便不通;泄,为二阴不固,小便多或者失禁,大便溏泄。厥分阴阳虚实,《黄帝内经》“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但不论那种,总是因为阴阳两气不相通为病机。如重伤寒的高烧病人所见厥症,就是外寒太重所致的内热太过,内热不能外散而厥;情绪过于激动,有时大怒会让人不省人事,《黄帝内经》“大怒血菀于上之薄厥”;有的小孩子肚子里有虫、受伤疼痛严重也会让人痛得不省人事等,这些都是实厥,不一定都是在下焦。《黄帝内经》另外有“肾气虚则厥”一说,肾为生命之根本,肾精大虚,水不制肝中相火,阳气暴涨,以致血气反逆,升而不降,而成厥证,如高血压病人,发展到中风,中风时病人的表现,也是厥逆的表面。肾主二阴,司二便。前后二阴之不约(泄)或不利(固),都与肾的关系密切。老年体弱的小便不利、肾功能不全的小便不利、手术后或者产后妇女的二便不利等疾病,都和肾气虚有关,这就要从肾论治了。另外还有妇科的一些病,如月经和白带病。也是从下焦论治“肾主生殖”,对于月经不调,白带过多过少的病情,也是下焦之病,多从肾论治。虽说有湿热下注的病机,对于一些急性炎症的病人来说,主要从湿热论治,但是对于长久性的白带异常,这必是肾虚所至。8、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本条指出“水液澄澈清冷”的病因是寒。水液是指人体所有的排泄物。如:风寒咳嗽的痰是稀白的;风寒感冒的鼻涕清稀量多;经血色淡而稀多虚寒;拉肚子大便清稀多水无臭味(严重的吃进去什么,拉出来也是什么,中医上称为完谷不化)为虚寒;小便量多清澈为寒;妇女带下清稀如水为虚寒等,只要是清稀的,临床诊断上都是虚寒症。本条对临床诊病是非常关键的一条,也是临床诊断病情寒热的重要依据。9、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本节症状“痉”为肢体强直、“项强”是颈项强直不能转侧,病因为湿。对于本条,后世的医家有很大的争议,主要是因为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所讲到的痉病,是因“新产血虚,多汗出”、“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等,讲的是因为汗出过多,以至于津液亏虚不能养筋的痉病。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更是直接认为是风字误传为湿字。李学铭“对于本节原文,先贤颇有争议。姑且存而不论。”病机十九条,讲的是五脏、五邪等病因病机的内容,对于五邪来说,风自有条文,更加湿为五邪之一,不可能去了湿之致病因素。《黄帝内经》“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显然是指筋脉挛急的痉病。湿为阴邪,性滞着,留于筋肉之间,阻碍局部的气血运行,故表现为局限性的肌肉强直、疼痛、屈伸不利等症。徐忠可在《金匮要略论注》中解释“而痉之湿,乃即汗之余气,搏寒为病也。”指出汗之余气即为湿,搏寒则为痉。人体大量运动后,出汗很多,有时衣服也湿了,一时没有换下来。运动一停,冷风一吹,导至了人的肌肉僵硬,关节不利,这也是常有的事,所以徐氏所论,是从临床实际出发,确有道理。10、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暴形容发病之突然与病势之危重;强直即颈项强直,四肢僵硬,角弓反张。对于四肢强直,古时的文献称为痉证。本条证候所提到的两点,一是起病急,二是强直。这两点需要联系起来理解。起病急,这是风性之特点,因为风为百病之长,如伤寒或者瘟病的发高烧之热极生风而致的痉挛抽搐,起病很快,中医会用清热熄风药来治疗,如至宝丹、安宫牛黄丸等,确有效果,这是理论指导实践的结果。“风性动”、“风者善行而速变”,正由于本证发病骤急、病情进展迅速、症状变化多端,具有动的特征,所以对于这些高热病人的治疗,也须急,下药须果断。要在最短的时间把病情控制。说到风字,中医上讲的有内风证,如“肝阳化风”等,主要指的是身体虚极所至的一些具有风之性的疾病,如中风病,也是起病急,变化快,也须在最短时间把病情控制。所以对于临床上一切只要具有风之特性的病,都可以从风论治。上条中讲的湿,也常常和风结合在一起。风和湿合在一起为患的,中医上称为风湿。如一些风湿性关节病人,也会见关节强直的症状。治疗须治湿还得治风。虽说有合邪,但病的实质是不同的。湿为阴邪,湿性粘滞,所以湿之为病,起病要慢。风之为病,起病要急。但风和湿合邪,风之急性会被湿之粘滞之性所制约,所以风湿为病起病也会慢得多。11、“诸热瞀瘛”、“诸禁鼓慄,如丧神守”、“诸逆冲上”、“诸躁狂越”、“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热是发热;瞀,是神志昏的意思;瘛,指的是肌肉跳动之意;禁与噤通,指的是发不出声;鼓,战齿,牙齿不自主的快速咬动;慄为身体抖动;如丧神守,即神不守舍,轻度的精神失常;逆为上逆,应降而反升,冲上即逆上,冲上表示是突然而较剧的逆上,比如喝酒过多的呕吐症,上冲得很急;躁与狂越都是表示人的精神错乱的一种临床表现;跗者足跗,即足背,临床中出现足背浮肿,同时有酸痛感觉,以及人的脾气不太好(惊骇)状。从本条上的症状来看,有几个特点,一是发热,二是神志方面的影响,三是身体会不自主的动。火者热之极,热之与火,质本一体,程度不同而已。所以炎邪为患,发热是最常见的一个症状。心主神明,不论何种热都会导致人的神志发生异常,瘟病的大热会扰乱人的心神,让神无所主,神志昏瞀,比如大热所致的一些神经错乱,热盛生风,而使人的四肢以及肌肉会不由自主的动起来。比如神经分裂症的病人。发热、神志不清、抽搐症状同时存在,属于火邪所致。临床常见温病的热入心包,会出现发热、神昏、抽搐等危症,“乙脑”这是热极所致,是火邪为患了,对于这一理论,临床有人通过生大黄大剂量的临床应用治疗乙脑有一定的效果。刘元素深究《黄帝内经》,提出了五郁化火的理论,人的情绪过激,也一样会化火的。大怒之人,有时会失去理智,人的行为言语不受大脑的控制,这也是火的表现。有的人大量的喝白酒,白酒性燥热,过多的饮用,内热积的太过,也会化火,所以喝白酒之人,所表现出来的也是急速呕吐、神志不清等火热为患的特点,这时让病人多吃梨子等水果,主要也是去火。本条中说到的鼓是战齿,慄为身体抖动,即寒战。外感热病发病多日,高热不退,里热难以外达,出现寒战、战齿、四肢厥冷等之真热假寒,就是前人所谓的“热深厥深”,热伤心神神不守舍等症状,《瘟病条辨》中的“承气汤”系列方,治疗此症有确切的效果,这就是热去而病轻之表现。说到“惊骇”一症,小儿常见。小儿五脏全而未充,胆气不壮,常常会见到一些小儿夜啼等病。这主要的原因是心火太旺,治疗在于清心火。如弄点白茅根汤来喝喝,小儿的夜啼就会好。白茅根利尿清心,心火去则神安。12、“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诸转反戾,水液浑浊”“、诸病有声,鼓之如鼓”、“诸腹胀大”皆属于热:呕是呕吐;吐酸就是指胃中泛酸,胃中有一种酸酸的感觉,或者吐酸水;暴注即严重的急性腹泻;下迫,肛门的窘迫症状,总想拉大便的感觉,中医称为“里急后重”;转是扭转的意思,反为角弓反张,戾是指身体弯曲之意,水液浑浊指排出的液体是浑浊的;人体的某个部位,用手轻轻击打,会发出如鼓响一样的声音;腹胀大,指的是人的腹部有胀满鼓大的病症,如肝硬化腹水等病。本条讲得病情症状很杂,有胃肠消化系统方面的,有身体姿态方面的,还有体液等方面的病症,所以说热为病,所表现出来的病情较杂。六腑以通为用,胃气以降为顺,食积会化热、化酸。胃气不降以至于呕吐或者吐酸水等疾病,比如饮食不善的胃炎等病会常见这些症状出来。治疗得清热燥湿。过食热物,热壅肠道,小肠不能受承,大肠无以化物,传导失常度而腹泻,这种腹泻急速,并且伴有里急后重的难受感觉。如急性肠炎、痢疾等疾病都常见本条中所述的症状。治疗也一样得以三黄汤等清热燥湿为主。对于肢体强直的症状,上面讲的有湿、风。要怎样去区别是因风因湿为患,就得从其它很多症状上来辨别了。湿为阴邪,性重着,所以因湿所至的强直,还有身体固重无力、舌苔白厚腻等相互鉴别诊断。风为百病之长,善行数变,所以因风致痉的病人,还可以见到发病的多变,症状很杂,如中风实证的疾病,有痰瘀闭阻、身体强直、并且这种强直一般在发病时还会有动摇不定的风之动性以辨别。本条中所说因热致强直的病,有“水液浑浊”的现象。如果单一的说到“水液浑浊”,有寒也有热。比如很多慢性肾炎的病人,常年的尿液浑浊,这种情况则多为肾阳虚不固摄所致的精微物质下泄。人体各部以手鼓之有声,这种诊断方法,医学上称为“扣诊”,不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有这种诊断方法。但这种情况出现只局限于胸腹部,对于诊断腹胀大的病,有实际的意义。诊断时主要在于听击时所发出来的声音,响亮如鼓声的说明肚子里是空的,这种胀是气胀,气臌由肝气郁结而成,治疗多以理气为主。如果说声音低沉而有闷闷的感觉,说明肚子里面是有形邪积,如水臌、血臌。所以本条中说到的这些疾病为热之因,要说到有热,也是气滞、水积日久而化热。但也有些人长期的肝气郁结,化火后再见腹部鼓胀的情况。13、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黄帝内经》有“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提到了燥,但在病机十九条中却独缺燥病。到了金代,刘完素深研《黄帝内经》,于是补入本条。涩是干涩的意思,如皮肤、鼻孔、阴道等不润泽,干涩,都是燥;枯,枯燥,也是干而少水分;涸原指河流里没水的意思,此处应理解为身体的津液缺少。临床上凡见干涩、不润泽、挛急、皮肤干裂等症的,多属燥证。清代名医喻嘉言在他的《医门法律》中有专论述燥邪为患的文章“秋燥论”,创秋燥病名,针对秋天肺燥,根据《黄帝内经》“燥者润之”的理论,制订出了著名的“清燥救肺汤(桑叶、石膏、甘草、人参、胡麻仁、阿胶、麦门冬、杏仁、枇杷叶等药组成)”。临床上常会见一些妇女阴道干涩无白带,性交疼痛的病人,治疗上多采用枸杞子、白芍、菟丝子等质润的中药来治疗,效果也很肯定。学习病机十九条,应结合《内经》本身的有关内容,以及后世一些名医的一起参合理解。但学中医的目的是为了把病人的病治好,而不是整天忙在文字上,所以在学习时,必须结合自己的临床,这样才能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临床治疗水平。仅供弟子们学习和有缘人参考。谢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nxingweiyanzl.com/mwqb/57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