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正规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qsnbdf/140323/4359087.html
文
陈昌立陈涛董梦真
慢性胃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病程较长,迁延不愈。目前临床多采用 雷尼替丁胶囊治疗,短期疗程尚可,但长期使用依赖性强,且治疗效果不理想。中医认为,慢性胃炎主要由感外寒邪、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造成,病位主要在胃,与肝、脾有密切关系,应以温中健脾、益气止痛为治疗原则。因此,本研究探讨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一般资料
医院年3月~年2月收治的例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通过随机抽签法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男38例,女26例,年龄30~58岁,平均(46.17±4.29)岁,病程1~8年,平均(5.19±1.23)年;联合组男33例,女31例,年龄29~61岁,平均(45.82±4.57)岁,病程2~9岁,平均(5.73±1.46)岁。本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
纳入及排除标准
①纳入:主症:胃脘隐痛,喜暖喜按;次症:食后胀满、大便稀溏、纳呆少食、神疲乏力、舌质淡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患者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②排除:严重心肝肾脏功能不全者;患消化性溃疡、消化道肿瘤、胆囊疾病者;患精神疾病者;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
方法
两组均给予抑酸、胃黏膜保护等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 雷尼替丁胶囊,口服,0.15g/次,2次/d;枸橼酸莫沙必利片,口服,5mg/次,3次/d。
联合组给予黄芪建中汤,药方组成:黄芪10g、饴糖25g、白芍15g、大枣6颗、桂枝10g、生姜10g,加水ml煎至ml,1剂/d,分两次温服;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两侧脾俞、胃俞、足三里、神阙、中脘等穴位进行中药敷贴,药方为花椒30g、肉桂30g、补骨脂30g、丁香30g、干姜30g、肉豆蔻30g、桂枝30g、五味子30g、附子10g、吴茱萸10g打粉,调入姜汁制成糊剂,平均分为14份,1份/d,3h/次。两组均治疗2周。
评估标准
①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症状评分下降>95%;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症状评分下降70%~95%;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及及体征无明显变化或病情加重。显效、有效计入总有效率。②按胃脘疼痛、恶心呕吐、饥不欲食症状进行量化分级,重度(6分)、中度(4分)、轻度(2分)、无(0分),分值越高,症状越重。
观察指标
①观察对比两组疗效。②检测对比治疗前后两组症状(胃脘疼痛、恶心呕吐、饥不欲食)评分。③统计对比两组幽门螺杆菌转阴率。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联合组显效25例,有效33例,无效6例;对照组显效18例,有效29例,无效17例。联合组总有效率90.63%(58/64)高于对照组73.44%(47/64)。
治疗前后两组症状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胃脘疼痛、恶心呕吐、饥不欲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联合组胃脘疼痛、恶心呕吐、饥不欲食评分低于对照组。
两组幽门螺杆菌转阴率比较治疗后联合组61例患者幽门螺杆菌转阴;对照组42例患者幽门螺杆菌转阴。联合组幽门螺杆菌转阴率95.31%(61/64)高于对照组65.63%(42/64)。
讨论
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主要与脾胃湿寒、气滞血瘀等因素有关,临床常采用抑酸药物治疗,长时间治疗易使机体产生抗药性,治疗效果下降。中医将慢性胃炎归于“胃脘痛”“胃痞”等范畴,认为此病多因肝郁气滞、暴饮暴食、用药不当等因素导致脾胃阳气素虚,复感邪寒,因此消除虚寒为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炎的关键。
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提示,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临床效果显著。分析原因,黄芪建中汤方中黄芪具益气补血、建立中气之功效;白芍养血补气;大枣能甘温益气、补脾益胃;饴糖止痛补血、补益脾胃;桂枝温阳化气;生姜可暖化脾胃,诸药合用,共奏温中健脾、益气止痛之功效。同时辅以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其中胃俞穴俞募相合、建运中州;足三里能调理脾胃、通经活络、益气止痛;中脘穴位胃之募穴,可调胃补气、化湿和中;神阙穴可温暖下元、消除寒积;脾俞温运中焦。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建中汤能抑制胃酸分泌,缓解患者胃脘痛症状,调节胃肠动力,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采用中药贴敷于穴位能使中药直接作用于皮肤,刺激经络、周围神经及淋巴,激发经气,改善患者病灶处气血运行,扩张血管,加速血液循环,并能通过皮肤渗透,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液,降低毒副作用,避免口服产生吸收不佳或消化酶对药物有效成分分解等,导致的治疗效果不理想。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后联合组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幽门螺杆菌转阴率高于对照组,提示,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幽门螺杆菌转阴率提高。
综上所述,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临床效果显著,可明显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幽门螺杆菌转阴率。
来源:《首都食品与医药》杂志
·上半月12·总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