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系胃粘膜的慢性炎症性病变,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浸润为主,嗜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可存在,但量少。
病理:慢性胃炎是从浅表逐渐向深扩展至腺区,继之腺体破坏和减少的过程。浅表性胃炎的炎性细胞浸润局限于胃小凹和黏膜固有层的表层,腺体则完整无损。全层黏膜炎是指炎性细胞向深处发展累及腺体区,但腺体基本上还保持其他完整状态。
病机和发病机制: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目前认为HP感染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HP有鞭毛,在胃内穿过黏液层,移象胃粘膜,因其有黏附素能贴紧上皮细胞而长期定居于胃窦粘膜小凹处及其邻近上皮表面繁衍,不易去除。
二:自身免疫:壁细胞损伤后其能作为自身抗原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而产生相应的壁细胞抗体和内因子抗体,终致壁细胞数减少,胃酸分泌减少乃至缺失,以及维生素B12吸收不良,导致恶性贫血。
三:其他因素:老年人易发生慢性萎缩性胃炎,甚至有人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老年性改变。这可能与胃粘膜一定程度的退行性变、血供不足致营养不良、分泌功能低下,以及黏膜屏障功能减退等因素相关。临床表现:慢性胃炎病程迁延,大多无明显症状,而部分有消化不良的表现。可有上腹饱胀不适,以进餐后为甚,和无规律性隐痛、嗳气、反酸、食欲不振等。
注意事项:
1.饮食应避免粗糙、浓烈香辛和过热,以减轻对胃粘膜的刺激。
2.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尽可能少吃不吃烟熏、腌制食物,减少食盐的摄入量。
3.对B型萎缩性胃炎患者不宜提倡摄入醋类酸性饮品。
4.A类胃炎无特异治疗。有恶性贫血时,注射维生素B12后可很快获得纠正。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