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角度来说,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主受盛,腐熟水谷。如果腐熟水谷功能亢进,人就经常处于易饥饿状态;脾主运化水谷,若运化无力,那么胃中水谷不能及时转化为精微物质,故而出现脘腹胀满,因此您的这种症状是由胃强脾弱所致。此外,胃强脾弱之证,因脾的运化无力,还可出现大便溏薄、神疲乏力等症状。
脾脏能运化水湿。脾喜燥而恶湿,若脾阳振奋,脾脏健运,运水化湿功能正常,湿邪则不易致病。反之,湿气太重致人生病后,病人往往出现头昏头重、四肢酸懒、身重而痛、为预防、减轻湿邪伤人,必须重视护脾。只有脾胃阳气振奋,才能有效抵抗湿邪的侵袭,所以温补脾胃是除湿的最好途径。下面我们一起具体来看看健脾祛湿的中成药都有哪些。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健脾丸
健脾丸为著名的消食导滞药,因具有健脾消食之功而得名。它是根据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类方》卷五中的“健脾丸”方加减而成的,为保和丸的姊妹方,小儿消化不良最为常用,此外,还用于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等。
党参、白术(炒)、陈皮、枳实(炒)、山楂(炒)、麦芽(炒)。
方中用党参、白术补益脾胃以资运化;山楂、麦芽消食化滞;陈皮、枳实理气和胃。诸药合用,补脾益胃,理气运滞,对于脾虚食积证极为适用。
健脾开胃。用于脾胃虚弱,脘腹胀满,食少便溏。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木香顺气丸
:木香、枳壳(制)、陈皮、香附(醋制)、槟榔、苍术(炒)、砂仁、厚朴(制)、甘草、青皮(炒)。
行气化湿,健脾和胃。主治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恶心,嗳气纳呆。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附子理中丸
:附子(制)、党参、白术(炒)、干姜、甘草。
温中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等病症。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参苓白术丸
此方是治疗脾虚泄泻的代表方剂。用于因稍进油腻食物或饮食稍多,大便次数就时显增多,伴有不消化食物,大便时泻时溏,迁延反复,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人参、白术、茯苓、山药、莲子肉、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大枣。
补脾胃,益肺气。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归脾丸
党参、白术(炒)、炙黄芪、炙甘草、茯苓、远志(制)、酸枣仁(炒)、龙眼肉、当归、木香、大枣(去核)。
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崩漏便血。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不可一概而论,仍需根据个体差异,做到因人而异,辅以祛湿、行气、活血等治法。除药物治疗外,当注意日常饮食调理。做到“三分治七分养”,才能增强疗效。首先,注意饮食有节,选择容易消化又富有营养的食物,如鱼类等,少进油腻、豆类等不易消化或胀气的食物,饮水要少量频饮以防助湿,饭后少喝汤,少饮啤酒、碳酸饮料等带汽饮料;其次,需注意腹部保暖,以防脾胃受寒;第三,调节情志,尽量避免精神过度紧张,放松心情,保持心情愉悦;第四,适时体育锻炼,加强运动,适当散步做操,所谓“脾主四肢”,四肢活动可以增强脾胃运化功能。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给你的朋友圈,